文言文

历届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高三(锦集4篇)

| 点击:

【www.stqhjy.com--文言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届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高三(锦集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届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高三篇1

高考文言文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一14题。

记旧本韩王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干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

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齐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

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帷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皙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遒当然也。

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虚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于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巳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剥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问,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游其家 游:游玩;交往

B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 悉:全,都

c因怪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责怪,责备

D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 缪:通“谬”,谬误

【C】解析:C.“怪”应为“奇怪”之意。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放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D】解析:例句“之”的用法应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A项“之”为代词,指“故书”。 B项“之”为结构助词,意思为“的”。C项“之”为指示代词,意思为“这”。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素志

B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

c.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

D 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C】解析:A项“斯文”,文中指“这些文章”,指韩愈的文章;今义指“文化或文人”。B项“上下”在文中指“左右得了”之意;今义为方位名词或动词。D项“势利”文中指“权势和钱财”之意;今义指“形容看财产、地位分别对待人的表现”。C项“磨灭”古今义相同,都指(“痕迹、印象、功绩、事实、道理等)经过相当时期逐渐消失之意。

14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

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

盛的发展过程。

B.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丁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

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

文“均指同一部书。

c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

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

天下所共传“。

D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

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

身”深厚而雄博“

【D】解析:D项中”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错误,可参看最后一段。

四、(21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因乞李氏以归。

译文:于是向李氏讨取(这部书)回家。

(2)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

译文;学写文章的人应当达到这个地步才罢休啊!

(3)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译文:只因为它是旧有的东西而特别珍惜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译文

我年青时家住汉东郡。汉东偏僻落后,没有学问渊博的人,我家又穷,没有藏书。州城南部有一姓李的大户人家,他儿子尧辅相当好学,我少年时代经常左他家游玩。有次看见一只破竹筐装着旧书放在墙壁间,打开翻阅,得到唐代《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次序很乱。我便求李家送给我,拿回家中。读时,发现它的言论深刻,扎实、宏伟、宽广。但我还年轻,不能全部懂得它的含义,只觉得它浩大无边,非常可爱。当时,天下人都学习杨亿、刘筠的文章,号称“时文”。能写时文的人,可以得到功名,获取名声,被世上的人夸耀称赞。从来没有人称道韩文。我也正在努力于考取进士,重点钻研礼部所规定的诗赋程式。十七岁那年,在随州应试,被主考官除名。于是取所藏的韩愈文集再读,长叹说:“求学的人应该达到这个境界才停止!”因而责怪当时人不称道韩文,但是自己也没有空暇钻研,只是时时独自在心里打算:我正致力于进士考试,想获取禄位,赡养老母,如果得到了禄位,一定努力钻研韩愈的文章,来满足我平日的志愿。

七年后,我中了进士,在洛阳做官,而且尹师鲁等人都在一起,于是共同写作古文,我便拿出所藏的《昌黎集》加以整理连贯,并寻找别人家所有的旧本进行校定。以后,天下求学的人也渐渐趋向于写古文,韩文便在世上流行了。到现在,共三十多年了,求学的人除了韩文外不学别的文章了,可说是兴旺极了。

唉,一种学说在远处流行却在近处不流行,在过去被忽视却在现在受尊重,这种情况本来就有。这不仅因为世俗的爱好或厌恶偶然使它这样,也还有必然的道理。比如孔子和孟子便在当时匆忙奔走很不得志,但后来却成了千万代学习效法的榜样。韩愈的文章,埋没不见有两百年,却大大盛行于今天。这又不只是世人的爱好或厌恶所能决定的,而是时间越久它们越有光彩,不会磨灭,即使暂时被掩盖,最终也会光耀世世代代.这是因为他们所奉行的道使得他们这样。我开始对韩文爱好,是在它被埋没抛弃的时期。我本来就知道它不能够赶时髦并取得权势利益,却在这种时期接近和学习它,那么我的举动难道是为了急于取得名誉和权势利益吗?不过是志在久远罢了。所以,我出来作官,对升官不感到高兴,对贬斥不感到畏惧,就是因为志向早已决定,所得的学问也使得我这样。

《昌黎先生集》的版本是从蜀地来的,文字雕刻相当精工,超过现在世上流传的本子,但是脱漏和错误特别多。在三十年中,每听说别人有善本,必找来订正。它最后残缺几卷,现在没有再补上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原祥,不轻率增加。我家中现在藏书万卷,只有《昌黎先生集》是旧物。啊!韩愈的文章与道义,是万代都尊祟的东西,是天下共同传诵,共同享有的遗产。我对于这本《昌黎先生集》,只因为它是我的旧物便特别爱惜。

历届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高三篇2

历届高考文言文默写考查《琵琶行》

《琵琶行》常见默写大全

1.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2.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3.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4.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5.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6.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7.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8.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9.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10.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11.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1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历届高考各地语文试卷《琵琶行》默写

1.〖1983全国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2.〖1986上海卷〗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1988全国卷〗从白居易《琵琶行》中选一个描写月色的句子填在横线上。

别时茫茫江浸月。(也可答“唯见江心秋月白”或“绕船月明江水寒”,不能答“春江花朝秋月夜”。)

4.〖上海卷〗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5.〖全国卷〗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2003北京春考卷〗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7.〖2003北京卷〗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8.〖上海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9.〖江苏卷〗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10.〖上海卷〗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11.〖2006浙江卷〗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2.〖2006四川卷〗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交代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13.〖山东卷〗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14.〖2007广东卷〗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15.〖2007重庆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16.〖山东卷〗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17.〖2008江苏卷〗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8.〖2008安徽卷〗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9.〖上海春考卷〗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20.〖2009辽宁卷〗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21.〖山东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2.〖2010安徽卷〗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3.〖江苏卷〗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24.〖2011湖北卷〗《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情景交融。

25.〖2011广东卷〗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6.〖辽宁卷〗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27 .〖2012北京卷〗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8.〖2012天津卷〗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9.〖2012江西卷〗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历届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高三篇3

湖南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一、

1.B

2.A

3.D

4.C

二、

5.A

6.B

7.A

8.C

9.

(1)清洁被污浊的东西,疏通被堵住的地方,补足缺漏的地方。

(2)当官不能清白的原因,大概是家里人喜欢奢侈才使得他这样的

(3)假如为了子孙而做这件事的,子孙却不能拯救我。

三、10.(1)春江花月夜

(2)第一首诗叙述魏武身后的历史变迁,流露出诗人哀叹时光易逝、英雄业绩无继的感慨。第二首诗写的是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

11.(1)荒忽兮远望

(2)悟言一室之内

(3)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四、12.发电 供电

13.C

14.A

五、

15、(名窑)碗;插叙

16、反衬/衬托,烘托。以水声摇橹声语声雷声雨声衬托周围环境的宁静(静谧),渲染作者内心的不平静。

17、母亲安慰“我”,并感叹拥有和失去是人生的常态。母亲的最后一句话中有对这样人生的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也是经历了人世沧桑之后的超然与洒脱,所以说的很淡很轻,又是对我善意的提醒,对于这样的人生中的拥有和失去你应该做好一切心里准备。

18、“我”对家庭教师布置及修改的文章很不满不开心,此时想起老法师赠予我的名窑碗,感到安慰内心愉悦;出行前发现碗忘记放进箱笼里很不舍惦念不忘想回去拿,母亲不让去拿,陷入失望懊悔的情绪;船夫来送碗,内心舒畅愉快;碗不小心掉入水中,无尽的难过懊恼;母亲安慰我,我不知所措,现在想来,终于释怀。

六、

19、

材料一的意思是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志向不同何能彼此相安。方和圆不能合作。

材料二中“割”是分割的意思,“失”是误差,分割到不可分割,方和圆就可以合体而没有误差。意思是圆可以变成方,方也可以变成圆,方和圆是可以互相转化合作的。

20、诗歌语言美丽、纯粹,诗歌可以表达最高的理想,诗歌可以带你走向自由神秘的世界。而青春的我们跟诗歌一样清澈干净单纯,不复杂不世故,我们现在的精神状态跟诗歌的灵魂互相契合,所以青春的我们会被诗歌所吸引,跟它走入诗歌那个神圣又神奇的世界,青春的我们应该多读诗歌,是读诗的旺季,读诗最好的时候。

21、略。符合语境即可。

七、

22、立意一:大树面对飞禽走兽的拒绝,并不灰心丧气,而是自己想办法,自力更生。

立意二:梦想的实现要靠自己去努力争取。

历届湖南高考文言文试题高三篇4

湖南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1.辨文析体,贯通文意。

湖南高考文言文选文为叙议结合的史传文,打破了湖南卷以前的“不考史传文”的惯例,这是一个好的导向。考生要明确古代散文各自的表述侧重点,如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游览地人事物景,最后生发作者感受,其间的衔接便是考查重点;析理议事散文重在议事明理,或缘史而发或直抒胸臆,而后材料佐证之,考生要抓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史传文以传为主,重在记叙所写人物的德能勤绩忠孝廉,佐之以各方面事迹材料,考生要抓住事迹与反映人物对应能力的.关系,条分缕析,才能读懂文本。其次要注意疏通文意,使文意贯通,答题时才会方向正确。如高考湖南卷,材料选自《欧阳修全集》,叙述的是欧阳颖的故事,重点介绍了他的“治”能、品德与才能,在相应的段落中,我们可以找到与“治能”“品德”“才能”的相关论述,这样抓住了文脉,翻译和简答自然就手到擒来了,高考辅导《高考文言简答题复习指导》。

2.关注问题类型,注重阐发归纳。

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方向,纵观近年其他省市高考文言简答试题,我们可以将此题分为以下类型:

①阐释型。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②归纳型。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③评析型。这类题近年来上海卷考查次数较多,它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④创新型。这类题思维量大,综合性强,要求考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答题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思考,对事物得出较为独立的结论,这类题不同程度体现了开拓性、探究性、创新性的要求。

3.巧妙筛选,自由表述。

湖南高考评卷评分标准指出,内化文言材料是理解文言文的前提,是阅读的关键,只有将古代的文言材料,内化为已知经验,考生才能运用自如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阅读的文言内容,这是文言阅读的方向和目的。因此,考题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内容是一个方向,教师在训练时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筛选信息,然后有意识地将这些信息自由地表述出来。

本文来源:http://www.stqhjy.com/gushiwen/74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