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指导

微电影剧本写作指导(通用8篇)

| 点击:

【www.stqhjy.com--写作指导】

写作是人类活动,通常运用语言文字符号以记述的方式反映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实现交流沟通的创造性脑力劳动过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微电影剧本写作指导(通用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1篇: 微电影剧本写作指导

故事原型是剧本的基础,怎样写好一个微电影剧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三大禁忌是常见的几个误区,希望大家以后多多注意。

微电影剧本写作和小说写作是两样完全不同的事

要知道写微电影剧本的目的是要用文字去表达一连串的画面,所以你要让看故事的人见到文字而又能够即时联想到一幅图画,将他们带到动画的世界里。小说就不同,他除了写出画面外,更包括抒情句子,修辞手法和角色内心世界的描述。这些在故事里是不应有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小说里有这样的句子:

今天会考放榜,同学们都很紧张地等待结果,小明别过父母后,便去学校领取成绩通知书。老师派发成绩单,小明心里想:如果这次不合格就不好了。他十分担心,害怕考试失败后不知如何面对家人......

试想,如果将上面的句子写在故事里,你叫演员看了怎样用动作去表达。

如果要用剧本去表达同样的意思,就只有写成如下:

在课室里面,学生都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紧张的表情,看着站在外面的老师。老师手上拿着一叠成绩通知书,她看了看面头的一张,叫道:“陈大雄!”大雄立刻走出去领取成绩单。小明在课室的一角,两只手不停地搓来搓去。他看出课室外面,画面渐渐返回当日早上时的情景。小明的父母一早就坐在大厅上,小明穿好校服,准备出门,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母亲,见到他们严肃的脸孔,不知该说些什么。小明的父亲说:“会合格吗?”小明说:“会......会的。”

“陈小明!”老师宏亮的声音把小明从回忆中带回现实。老师手上拿着小明的成绩单看着他,小明呆了一会,才快步走出去领取......

用说话去交待剧情

故事里不宜有太多的对话(除非是故事的需要),否则整个故事会变得不连贯,缺乏动作,观众看起来就似听读剧本一样,好闷。要知道你现在要写的是电影语言,而不是文学语言。只适合于读而不适合于看的便不是好故事。所以,一个优秀的电影故事,对白越少,画面感就越强,冲击力就越大。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写一个人打电话,你最好不要让他坐在电话旁不动,只顾说话。如果故事需要,可让他站起来,或拿着电话走几步,尽量避免画面的呆板和单调。

故事太多枝节

很多人写故事都写得太多枝节,在枝节中有很多的角色,穿插了很多的场景,使故事变得复杂化,观众可能会看得不明白,不清楚作者想表达什么主题。试想如果在一幕电影中同时有十几个重要的角色,角色之间又有很多故事,你叫观众在短短时间里哪能把每一个角色记得这么清楚。

其实,写剧本有一句格言: Simple is the best! 越简单的故事就越好。大家想想你们所看过的好电影中,它们的剧情是不是都很简单。例如电影铁达尼号(Titanic)只是讲一艘大船下沉,而下沉当中男女主角产生了爱情。其他微电影也一样,简单到报纸短评用短短几十个字就能讲出故事大纲。

作者:程见 qq314397496 新浪微博@编的不是剧

第2篇: 微电影剧本写作指导

如果

剧情概述

一段青葱岁月,一首无意的插曲,在这最美的季节。

微电影主题曲、插曲

待定

主要角色

女一号:雨落,20岁,在校大学生,性格安静

男一号:杜宇生,20岁,在校大学生,

男二号:A,雨落前男友,在校大学生

女二号:巧姿,杜宇生后女友,在校大学生

杜宇生朋友:甲乙丙丁等

故事梗概

杜宇生一次和朋友坐在足球场边休息的时候,远处走来一个漂亮温柔的女子,于是,杜宇生的朋友便和他打赌找该女孩要电话号码,结果是失败。几天以后,杜宇生在乘公交车的时候,再次遇到该女孩,顺利的拿到了联系方式。很快的,雨落和杜宇生成为了好朋友,杜宇生和雨落对双方的感觉、印象都还不错。杜宇生和雨落认识一段时间后的一天,杜宇生准备好向雨落表白,可是这天雨落前男友突然出现了。于是表白失败了,杜宇生之后很少和雨落联系,到渐渐的,不再联系。一个月后,从图书馆借书出来,杜宇生刚好碰到雨落,他们只是相互说了一句好久不见后各自沉默,这时巧姿出现带走了杜宇生。雨落看着杜宇生没有告别的离她远去,看着巧姿挽着了杜宇生的手臂。当然,杜宇生根本不会知道其实雨落已经和前男友分手了......

正文

开场字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都在努力寻找方法去忘记

忘记这个人,这段情

也不是忘不了,也不是

放不下,只是......

如果

如果......

因为爱,所以痛过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

初幕

场景:教学楼

时间:某天上午

人物:杜宇生,巧姿,雨落

天灰灰的,没有阳光,刚开学不久,走在校道的行人较少,整片校园,安静祥和。

教学楼走廊(B、C区之间),杜宇生双手搁在栏杆上,出神的望着。巧姿让杜宇生在这里等她出来。一会儿以后,陆续有同学从B区出来,边说边笑的。

巧姿走到杜宇生身旁,杜宇生并没有发现,她小觑了杜宇生一阵,杜宇生依然没有察觉。巧姿蒙住杜宇生的眼睛,“猜猜我是谁?”杜宇生掰开巧姿的双手,“走吧,吃了饭我还得收拾宿舍呢!”

杜宇生和巧姿一起下楼,这是一个拖着行李的女生慢慢的走过来,恰好与杜宇生相遇。

杜宇生:“呃,我,你......你刚到啊。”

雨落:“嗯,刚到。”

雨落:“那,那我,先走了。”

巧姿:“这女孩谁呀,挺漂亮的。”

杜宇生:“一个朋友。”

(此时出现电影名字:如果)

第一场

场景:足球场旁(四舍正对的小径)

时间:傍晚

人物:杜宇生,朋友甲乙等

杜宇生和朋友们懒散的坐在足球场旁,四处遥望,足球场有不少人在散步,篮球场有不少人在打球。甲一直望着小径来往的人群,“哇,说不清的白花花的大腿呀”。

乙:我操,真他妈的赤裸裸的诱惑。

杜宇生没有说话,他其实也在打望,这样的季节,这样的年龄。

甲:阿杜,你看,那个小妹怎么样?

杜宇生:你指的哪一个?

甲:那个穿_____

甲对乙说:我给你五十元你去要那小妞的电话号码,怎么样?

乙:我给你一百,你去。

杜宇生:你们俩给我一百,我去,怎样?

甲乙相互望着,然后大笑,甲说:小伙子,继续演,你有这脾气。

杜宇生:我演你妹呀,赌不赌?

乙:赌,必须赌,不过你没要到电话号码必须拿一百给我们?

杜宇生:五十。

乙:一百。

杜宇生:五十。

甲:成交。

甲拿了一百块给杜宇生,杜宇生起身向女孩走去。杜宇生小跑了几步,他站在雨落面前,雨落(不解的)望着他。

杜宇生:我们是不是以前见过,你是不是叫王......,李......,李可意?

雨落:不是啊,我叫叶雨落。

杜宇生:喔,喔,那看来是我记错了啊,可以留个联系方式吗?

雨落:对不起,我没有手机。

杜宇生:啊?!

雨落优雅的笑了,然后走开了。

杜宇生走回甲乙处,做出了大获全胜的手势。

甲:你要的联系方式呢?

杜宇生:她没有手机,所以没有联系方式,但我知道了她的名字。所以你们输了。

乙:卧槽,这他妈你都相信啊,现代大学生谁没手机啊,你的智商太提神了。

第二场:

场景:公交车

时间:某周末

人物:杜宇生,雨落

杜宇生上车投币以后,缓缓走到一个女生旁边轻轻的坐下。该女生戴着耳机,望着车窗外。一会儿以后,杜宇生从兜里掏手机的时候不小心将手机掉在了女生的座位下面。杜宇生准备弯腰去捡,可有点不方便。杜宇生排排女生,女生摘下耳机,然后转过头来。

杜宇生:是你啊,你好。

雨落:你好。

杜宇生:那个......那个......。

杜宇生边指边说。

杜宇生:我手机掉到你座位下了。

雨落捡起了手机递给杜宇生。

杜宇生:谢谢。

杜宇生:诶,那次你不说你没手机的吗?(故意的语气)

听到杜宇生这样的话,雨落很轻易的笑了,笑容甜美,表情可爱。

雨落:把你手机给我。

杜宇生:嗯?把我手机给你,我只有这个手机啊?你不是有吗?难道你手机没电了啊?但你手机是亮着的啊。

雨落简直要气炸了,她一直盯着杜宇生,杜宇生不好意思的低下头。

车到站了,雨落很为难的提起自己买的东西,杜宇生赶紧过去帮忙。

雨落:我到了,谢谢你。你电话多少啊?

杜宇生:我电话啊?13333333333。

雨落:名字呢。

杜宇生:杜宇生。

雨落:好的,杜雨生同学。

第三场

场景:宿舍

人物:杜宇生,雨落

杜宇生和雨落相互发短信息(内容为一般问候,兴趣爱好,专业等)。

第四场

场景:教室,食堂

人物:杜宇生,雨落

时间:某日上午

雨落在食堂给杜宇生发短信(内容为有没有吃早饭呀,有没有好好上课啊之类的)。

杜宇生在教室给雨落回短信(内容开始有挑逗暧昧的字眼)。

第五场

场景:教学楼前

人物:杜宇生,雨落

时间:下雨天

雨落上完课天空下起雨了,雨落拨通电话不久,杜宇生就拿着伞过来了。杜宇生把撑起的伞拿给雨落,自己撑开另外一把。雨落把手里的伞收了起来,然后窜到杜宇生的伞下。

第六场

场景:食堂(或者饭馆)

人物:杜宇生,雨落

杜宇生和雨落开始一起吃饭(突出一起吃饭时的知足和幸福)

第七场

场景:足球场

人物:杜宇生,雨落

时间:傍晚(晚上)

杜宇生在雨落的楼下等她,他们约好晚上去操场散步。他们俩边走边谈笑风生,一直绕着操场转了几圈,然后杜宇生送雨落到宿舍楼下,雨落让杜宇生在楼下等她。过了一会儿,雨落提了水果和其他食品给杜宇生。

杜宇生(不舍)的离开,边走边频繁的回头看。

第八场

场景:宿舍

人物:杜宇生,雨落

时间:晚上

杜宇生和雨落在msn聊天。

杜宇生:明天下午你有空吗?

雨落:有啊,怎么,你有事吗?

杜宇生:没有啊,呵呵,有电话想单独当着你的面说。

雨落:什么话啊,哈哈,神神秘秘的,还要当面说。

杜宇生:你猜呢。

雨落:但可能晚些时候会有人找我。(对话内容大致如此)

第九场

场景:咖啡店。

人物:杜宇生,雨落,雨落前男友,杜宇生朋友丙,服务员

时间:下午三点

杜宇生(心神不宁)坐在咖啡店等雨落,没多久,雨落穿着一条漂亮的裙子珊珊到来。(雨落把头发扎了起来,以前是披着发的)。朋友丙抱着花坐在离杜宇生不远的地方。

雨落:等很久了喔。

杜宇生:没有啊,也刚到一会儿。

服务员:您喝点什么?

雨落:和他一样。

杜宇生(打量了雨落一番):you look pretty today。

雨落:嗯(拿出手机看了看)?你说什么?

杜宇生:我说你今天看上去很漂亮。

雨落:呵呵,谢谢。对你,你约我出来要说什么啊。

杜宇生:我......

杜宇生:其实我想说,我......

服务员:您的奶咖。

杜宇生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朋友丙向杜宇生示意赶快说出来。

雨落:你怎么怪怪的,有什么就说嘛,干嘛吞吞吐吐的,又不是第一次认识我。

杜宇生:好吧。其实呢,经过这段时间和你相处,我觉得你是一个善良温柔,知书达理,可爱懂事的女生。

雨落:你尽捡褒义词啊,我可没你说的那么优秀。

杜宇生:真的,我不骗你,我从来没有遇到像......

雨落:我接个电话先

杜宇生:好的。

雨落起身去了洗手间接了电话,然后笑着坐下,说:你刚说到哪了,不好意思,你继续说。

杜宇生:我都忘了自己说到哪了,呵呵,怎么?你有急事吗?要不你先去忙?

雨落:也不是什么急事,就以前的一个朋友说要见我。你接着说嘛,你说完了我再过去。

这时,一个男生走了进来,直接奔向雨落,他站在桌子旁边,对雨落说:我有话必须要单独和你说清楚

雨落(表情复杂):可是我......你先出去,我这里的事情还没完呢。

男子:他是谁?

雨落:我朋友。

杜宇生一句话都没说,他只是看着,似乎看出些端倪了。没等杜宇生搞明白,该男子拉着雨落就走。

杜宇生望着他们俩远去的身影,直到不见。

朋友丙把抱着花走了过来,那这花......

杜宇生拿起花,狠狠的摔在地下,并对丙说:你,买单。

丙:啊,我埋单?命苦啊(作哭状)

杜宇生走到门外,拿出兜里的项链,用力的丢向了远方,而后,杜宇生收到了雨落的一条短信:他是我前男友,我们一直闹矛盾,算是分手了,也还没分手,所以,对不起。

第十场

场景:ATM前

人物:杜宇生,雨落

杜宇生站在提款机前取出钱,转身的时候,恰好遇到雨落排在自己后面取钱。杜宇生看了雨落一眼,然后招呼不打的就走了。雨落跟了过去,拉住杜宇生。

雨落:你什么意思?朋友也做不了是吗?

杜宇生很清楚的看到雨落的脖子上多了一条项链。

杜宇生:对不起你不是我朋友(扬长而去)。

第十一场

场景:教学楼前

人物:杜宇生,雨落,雨落前男友,巧姿

时间:下雨天

杜宇生拿着伞,匆忙的走出宿舍楼,如他所料,雨落像以前一样站在教学楼下,等着别人给她送伞。杜宇生快速的走近雨落,然而,雨落的头上突然出现了一把伞,她的身边突然出现了一个人。

雨落一边走一边搜寻,她看到不远处的地方,杜宇生撑着伞静静的站着。

杜宇生丢了伞,然后发呆的站在雨里。

过了一会儿,一个路过的女生给杜宇生撑起了伞,并把掉在地上的伞捡了起来。

女孩:同学,你怎么了?有伞为什么不打呢?

第十二场

场景:图书馆前

人物:杜宇生,雨落,巧姿

时间:一个月后

杜宇生在图书馆借书。

雨落从教学楼走向图书馆。

杜宇生借完书走到图书馆门口的时候,看见了迎面而来的雨落。

过了好几秒,雨落(脖子上没了项链)艰难的露出笑容:好久不见。

杜宇生:好久不见。

然后雨落和杜宇生都很沉默,也都没有走开。

不远处,巧姿慢慢的向杜宇生走来,(离杜宇生一定距离时停住脚步),喊道:宇生,走了啦,我饿了。

杜宇生便走向巧姿,雨落就这样望着,像她上次离开时杜宇生一样。安静,悲伤。

巧姿挽着杜宇生的手臂,越走愈远。杜宇生不时的回望,雨落并没有走。

巧姿:你怎么老是看后面啊?

杜宇生:因为我看见了曾经的自己。

巧姿:是吗,我怎么看不见呢?

第十三场(回忆)

场景:宿舍楼前

人物:雨落,雨落前男友

时间:那个下雨天

雨落前男友把雨落送到宿舍楼下时,雨落取下自己脖子上的项链,拿给她男友。(表情淡定从容)

男友:你这是干嘛?

雨落:谢谢你今天给我送伞,让我自己明白了自己心里想要的。

男友:你什么意思?

雨落:我喜欢的那个人不再是你。

如果,一开始是这样......

第十四场

场景:足球场旁(四舍正对的小径)

时间:傍晚

人物:杜宇生,朋友甲乙等,情侣(雨落和她男友)

杜宇生和朋友甲乙看着足球场上那些踢球者。

甲:哇,看到没有,那小伙子的脚法,潇洒啊。

乙:是啊,我看到了,那小妞的腿真白啊。

杜宇生则望着校道上穿行的人,他看见一对情侣打情骂俏的,多甜蜜,多幸福啊。

甲:阿杜,你看,那个小妹怎么样?

杜宇生:不怎么样啊。

甲:可惜她身边有了个男人。

杜宇生:那你还看球啊?

第3篇: 微电影剧本写作指导

写作基础知识:电影剧本

03 小说和电影剧本的不同?

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一些颇有水平的小说家对写电影剧本发生了兴趣,但在他们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之后,写出的东西却常常无法拍摄,或者即使拍摄了也不是什么好作品。这使他们非常恼火,因为若把这部分生命用来写小说,成果要比这大得多。于是他们乘兴而来,扫兴而去,从此以后再也不敢轻易地去写什么电影剧本,并告诫别的小说家也不要去写电影剧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

原来,小说和电影剧本虽说都是用笔在纸上写故事,但叙事的方法、手段和构思的规律却是有差别的。写小说和电影剧本虽说都需要运用形象思维,但电影的形象思维特殊一些,它叫做电影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剧作者在构思的时候,时时刻刻站在摄影师的立场和视点展开艺术想象。他的脑海里总是张挂着一个银幕,构思中的一切生活都只能在这个四方框框里出现。这就好像戏剧家在构思的时候,脑海里总有一个舞台是一个道理。我们知道,凡是出现在电影银幕上的一切内容都是十分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如果一辆车迎面驶来,那就一定是一辆汽车或是一辆火车,不可能又是汽车又是火车或随便什么车。这一特点与小说相去甚远,小说的文字描写需通过读者头脑中的想象才能变成形象。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不同的读者就可能想象出不同长相的贾宝玉来。但一旦把《红楼梦》拍成电影,贾宝玉就只能是具体地由一位演员扮演的贾宝玉了。正因为电影有这么个特点,所以电影思维也就要比小说思维更为避虚就实。

比方说肖像描写吧,你写“一人走来,四十多岁年纪,一看便知是个善良和气、讨人喜欢的人。”这就不符合电影剧本避虚就实的要求。因为“善良和气、讨人喜欢”只是对性格抽象的、虚泛的形容,导演无法得知这些性格是具体通过什么形象一看便知的。你不如这么写:“一个人走来,四十多岁年纪,胖乎乎的脸上带着一种颇有感染力的心满意足的微笑,他不断对身边走过的人点头打招呼,那些熟人们---不论年长年轻--都亲切地拍拍他的肩,拉拉他的手,甚至刮刮他的后脑勺。”当然,这不一定是段好文字,但至少它是可拍的。

小说家企图通过文字描写使读者对人物外表特征有个正确的想象,往往需要对肖像作十分细致入微的描绘。有时,这种肖像描写甚至是连篇累牍的。电影剧本中的肖像描写虽求具体,但又不能过于繁杂琐细,因为一个人物的造型最终还要由导演、演员、化妆师、服装师等一系列创作人员的合作实现在银幕上,规定得过于具体是没多大意义的,只需抓住关键性的、能从某一侧面反射出人物个性特征的细节具体地描写出来就行了。

电影剧本中的景物描写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语言尽可能简洁,但又绝不能虚泛、抽象。比如,“夜,甜蜜而温柔的夜。”这样的写法就要不得。你必须把“甜蜜而温柔”这层意思通过视听形象表露出来才行。比如你可以写:“街道旁的垂柳隐退到暮色里,街灯向路面喷洒下金红色柔美的光,一辆洒水车从街上缓缓驰过,湿湿的路面便映出灯光,象是闪光的河。一对情侣相偎而来、飘然而去。晚风里远远传来隐约的圆舞曲声……”这样,你就通过具体的视听形象所体现出的舒缓的节奏和韵律,把那种“甜蜜而温柔”的情绪传导出来了。

在一部电影剧本中,最重要的还是写好人物的行动。电影剧本中的行动描写与小说中的行动描写之间的差异也许是最突出的。小说家写人物行动,常常用很多抽象的语言直接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却不一定直接描写这些内心活动是通过怎样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信手从中篇小说《万元户主和猫》中摘来这样一段:他家的大花猫病得厉害。按理说,他不能去开会,要想办法抓紧诊猫病。但他怕人家说他装大、装阔,发了财就喊不动了。他之所以能混到眼下这步田地,当初离不开干部们呢。人在得意的时候,引人注目的时候,千万不可傲慢哩。

第一句就不符合电影的要求。在电影剧本中不能只写“猫病得厉害”,要具体写出“厉害”成什么样子才行,否则就等于把编剧的责任推给了导演。后面的句子就更无法拍了,他们都是写对人物内心矛盾的直接介绍,至于这时的人物是站着还是蹲着?是坐在炕沿上叹气还是准备出门?我们一概不得而知。当然,机械地要求电影剧本中的每一句话都是具体的形象也是不对的。其实,在不少时候,编剧对自己设计的人物动作加上一些解释,也是必要的和允许的。例如《裸岛》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11. 村里的路上

阿丰挑着空木桶边走边向来往的行人恭敬地行礼。因为阿丰一家在村里所处的地位低于村里所有的人,所以不得不走向对方恭敬地行礼。

“因为……”后面的这句话,就是对阿丰前边行为的解释性语言。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解释性语言与小说中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语言不一样。它有一个重要的存在前提,即这种解释是依附于具体的动作描写的,是能通过那个动作表现出来的。创作者之所以写入这类句子,一定是他认为有必要让导演和演员知道自己前边写下那个动作的"用意,以使他们更好地把那层意思通过动作表现出来。比如上边这一例中,如果不作解释,“阿丰对人行礼”这个动作的意义可能会被导演和演员忽视。经编剧一解释,他们得知剧作者如此设计的苦心,在表现这个动作时就会掌握恰到好处的心理依据,通过行礼表现出因地位低下而露出的卑谦来。但又要注意,如果导演和演员通过行动描写完全可以看出人物做出这些行动的内心动机和内心依据,编剧如再用一些话语把它们解释一番,就是不必要的了。电影剧本的行动描写还不允许小说中常见的那种对动作过程的“虚处理”。例如,“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兰兰已长成了大姑娘。”“他找遍了大街小巷,可就是寻不见小佳佳。”“他夜以继日一连苦战三天,终于攻克了最后一道技术难关。”这些句子都是无法直接搬上银幕的。例如中间那一句,除非你把他写成这样:

“人群熙攘的公园里,他焦急地寻找、呼唤着小佳佳。

街头,他焦急地向警察询问。

他在百货商店里的人群中挤来挤去地寻找着……

他精疲力竭地坐在街头一家商店的台阶上。

电影剧本与小说的又一不同之处是它不允许写入视、听以外的内容,比如肤觉、味觉、嗅觉等。”他和她走在一起,她身上散发出的香味使他迷醉。“”脸孔开始象针扎般发痛。“这些句子如果出现在小说里不算稀奇,可是一旦你把它们写入电影剧本,人家就会说你是外行,因为再高明的导演也不可能把它们表现清楚。

最难办的是,小说作者只管写他要写的一切,完全不必顾及自己与被表现的对象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之类的问题,而一个电影剧作家却不能这样,在他头脑中出现的不再是随心所欲的漫无边际的生活场景,而是一个又一个有着具体的方位、具体的视句和拍摄方法的镜头。他在稿纸上写下的,实际就是在他的大脑银幕上由这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影片。而这部影片的包括导演、表演、摄影、剪辑等等一切制作过程,都是由剧作者一个人预先在自己的大脑中完成的。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再强,如果没有这种电影思维,写出的东西也往往只能读,不能拍。我们从下面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例一:”车身上,北京开往C市直快的白牌。“

也许,我们在小说中写什么”M君“、”S市“尚无不可,但如果表现在银幕上,这块牌子莫非写成”北京--C“吗?这不是苛求,这暴露出作者在写它的时候头脑里没有画面感觉,而这对写电影剧本的人来说是至关紧要的。

例二:”在场的三人,眼光对视着。“

如果我们在写的时候考虑到了演员的表演,就会发现,要么是其中一人与另外两人对视着,要么是其中两人对视着,而第三人左右地观察他们。三人对视是不可能表演的。

例三:”从海边吹来一阵风,吹动了果实累累的树枝。真奇怪,这棵被无花果树紧紧环绕起来的苹果树上有多少个苹果成熟了啊!累累的苹果!你看!这面是粉红色的,那面是金黄色的,仿佛被太阳射透了似的。本可以靠近来看它们,糟糕的是,大石头叠成的围墙挡住了我们。“

从表面上看,这段文字描写下的形象都是十分具体的,但由于作者缺乏电影场面调度的知识,仍然无法拍摄。作者详细地描述了苹果的两面颜色和”被太阳射透了似的“形象,要想把它表现出来除非使用近景拍摄。然而,作者又告诉我们这苹果是被一圈无花果树环绕着的(且不说这环绕不好表现),无花果树挡住了镜头的视线。何况在最后一句里,作者又一次否定了我们靠近拍摄的可能性,让”大石头叠成的围墙挡住了我们“。

综上所述,一个电影剧作家的电影思维水平是建立在他对电影总体制作工艺的全面了解之上的,而这就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小说家已经习惯于不受限制地在纸上纵横驰骋,他不习惯把目光限制在镜头的取景框里,不习惯以镜头组接的方式来结构自己的作品,所以才会出现作家害怕写电影剧本的情形。

04 ”人“是银幕形象的主题核心

第4篇: 微电影剧本写作指导

电影剧本写作规范

一个标准电影剧本的篇幅大约有120页(英文),或长两个小时。不论你的剧本全用对话、全用描写,或两者兼有之,均可按一分钟一页来计算。规矩是不变的——电影剧本中的一页等于银幕时间一分钟。第一幕是开端,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这是因为你要用30页左右的稿纸去建置(确定)你的故事。如果你去看电影,你时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判断——你是否喜爱这部影片。你应该及时地抓住你的读者。你应该用大约十页的篇幅来让读者明白谁是你的主要人物,什么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么。(中文剧本一页相当于英文剧本两页)

第一幕

可看成建置(setup)部分,这是因为你要用30页左右的稿纸去建置(确定)你的故事

。如果你去看电影,你时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判断──你是否喜爱这部影片。今后看电影时,请注意

一下,你需要多长时间做出你是否喜爱这部影片的决定。一般大约十分钟左右。也就相当于你写的电影剧

本的头十页。你应该及时地抓住你的读者。

你应该用大约十页的篇幅来让读者明白谁是你的主要人物,什么是故事的前提,故事的情境是什么。

第二幕

第二幕是你故事的主体部分。一般是在剧本的第30页至90页。它之所以称为电影剧本的对抗部分,是因为一切戏剧的基础都是冲突(conflict)。一旦你给自己的人物规定出需求(need),亦即在剧本中他想要达到什么目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你就可以为这一需求设置障碍(obstacles),这样就产生了冲突。在《唐人街》这个侦探故事中,第二幕就是杰克·尼科尔森与一些势力发生了冲突,这些势力不愿意让他调查出谁应该对墨尔雷先生之死以及争水丑闻负责。杰克·尼科尔森所需要克服的障碍支配着这个故事的戏剧性动作(dramatic action)。第二幕结尾处的情节点一般发生在第85页至90页之间。在《唐人街》中,第二幕的结尾的情节点就是:杰克·尼科尔森在墨尔雷先生被谋杀的水池中找到了一副眼镜,并知道它不是墨尔雷的就是属于那个谋杀者的。这样就把故事引入到结局部分。

第三幕

第三幕通常发生在第90页至第120页之间,是故事的结局。故事是如何结束的?主人公怎么样了?他是活着还是死了?他是成功还是失败了?等等。你的故事需要有一个有力的结尾,以便使人理解并求得完整。戏剧性结构可以被规定为: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或事件按线性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如何安排这些结构组成部分,决定了你的电影的形式。以《安妮·霍尔》(Annie Hall)为例,它是一个由闪回来叙述的故事,但也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去年在马里昂巴德》(Annee derniere a Marienbad)也是一样。《公民凯恩》(Citizen Kane)、《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和《午夜牛郎》(Midnight Cowboy)都是如此。所以这个示例是起作用的.。它是一个模特儿,一个式样,一个构思的规划;一个技巧高超的电影剧本就是这个样子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电影剧本结构的总观。如果你弄清楚了它就是这个样子的话,你可以简单地把你的故事”装“进去就行了。所有的好电影剧本都符合这个示例吗?肯定是的。但不必盲目相信我的话。你把它当成一件工具来使用它;对它发生疑问,去研究它,并且思考它。也许有人不相信它。可能不相信会有什么开端、中段和结尾。你可能说:艺术如同生活一样,它充其量不过是在某个巨大的中间部分中偶然发生的几个个人的”重要时刻“,并没有什么开端也没有什么结尾。它正如库特·冯尼格特(Kurt Vonnegut)所称,是”一系列偶然的时刻被随意地串联在一起\"。

第5篇: 微电影剧本写作指导

内景 教室――晚自习中间休息时段

教室里闹哄哄的,女孩坐在最一排的角落里望着教室里活动着的人,女孩静静的坐着瞪着大大的眼睛,时尔傻笑,时尔失落。

当然女孩的这一切都没有人注意,除了她的哥哥,哥哥拍了拍女孩的头,轻轻的带着怜惜和无可奈何。

哥哥明白女孩的心思,只是女孩不愿哥哥帮好,女孩只想任性的由自己来面对,女孩起身走出了几步,转过身对着哥哥笑了笑,算是告诉哥哥她没事,她是足够坚强的,哥哥只是无奈的摇了摇头,其实哥哥也不知道这一刻应该怎样来痛惜他的妹妹。

内景 教室门口――晚自习中间休息时段

穿过吵杂的人群,女孩向门口走去,和男孩遇见了,男孩目光冷冷的脸上没有一丝表情,女孩扭过头走出了教室,有一种想哭的冲动,却欲哭无泪。

女孩知道,在很久以前,在女孩喜欢上男孩的那一刻,女孩就知道。以后的路会很难走,女孩告诉自己要告别泪水,用坚强来伪装自己的懦弱,无论怎样,都要勇敢的面对。

场景切换(回忆)

外景 球场――下午

男孩和女孩很少说话却常常遇见,男孩喜欢打球,女孩则喜欢坐在球场边看男孩打球,男孩打球累了,很多女生冲过去又是送水又是递毛巾,女孩则默默的离开。

女孩也曾告诉过自己,喜欢他太幸苦,也许放弃会好一些,忘记一直都是最好的药剂,可当女孩面对男孩帅气的脸和那深邃的眼睛时,女孩再次沦陷了,也许注定了面对男孩女孩要沦陷,即使会遍体粼伤,也不会退缩,会一直坚强的走下去。

场景切换(现实)

内景 教室――临近下晚自习

晚自习教室里静的出奇,突然男孩抱起班长(女)向医务室跑去,女孩望着男孩远去的地方,呆呆的想了许久。

女孩起身收捡了书包,走出了教室同桌的叫唤早已抛在身后,一种温热的液体流过脸颊,轻轻的滴在走廊上,此时的泪再也由不得女孩控制,完全绝堤了。

场景切换(现实)

内景 街头(几近无人)――晚自习后

走在昏黄的街灯下,闹市中依然车水马龙,女孩不知道自己该去向何方,恍糊的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车灯太亮,女孩睁不开眼睛,一声急刹车,女孩飞出了好远,好远,女孩的意识开始模糊,她吃力的想要睁开眼睛。

就在最后努力的一瞬间,她看到了那张熟悉却紧张的脸,感觉到同样温暖的手轻轻拂上额头,看听一个熟悉因焦急而走调的声音的重复的说着“不会有事的、不会有事的”。

女孩轻轻的闭上眼睛,心中的一个轻叹“沉睡吧,也许早就该离开”。

场景切换(现实)

内景 医院――下午

再醒来浓浓的消毒水味有些刺鼻,眼前的一切都转化为了清一色的白,一张冷冷的却又夹杂着说不清情绪的脸。

让女孩意识到她依然活着,下意识的女孩在屋里寻找着什么,自己却不知道想到找到什么。

“班长让我代表全体同学来看你”男孩舒了舒眉用关几近是没有情绪的语调说到。

女孩轻轻的闭上眼睛,好想问问男孩:你们俩还好吧,你幸福吧!但脱口而出的却是:“你?你是谁?”

女孩努力的掩饰着说不清是心痛还是什么的情绪,希望男孩相信她已不记得他了,男孩静静的站在那里欲言又止。

[NextPage]

女孩望着阳光下的男孩,男孩笑了笑,有些苦涩。

女孩第一次看到男孩冲她笑,原来阳光下,微笑的"男孩更加的帅气,甚至还有些可爱。

女孩侧过脸去,不敢看男孩,她怕她会哭,因为心里不知明的少了一些什么东西。

“那你先休息吧,我先走了”男孩推门走出了病房,背影有些失落。

场景切换(现实)

外景 教室――傍晚

没过多久,女孩康复了,在别人的眼里女孩一切正常,和以前没有什么两样。

只是女孩忘记了男孩,女孩的心里也少了一样东西,因为女孩是真的不记得自己少了什么。

最后一抹晚霞在西方的天空悄然隐去,天空做好了梦一样的襁褓,等待着第一颗星星的诞生。

女孩依旧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里,瞪着大大的眼睛望着教室里面人。

教室里依旧是吵闹,只是今天,男孩也很安静的坐在他的座位上。

突然女孩后过头,心里很不平静,“少了什么?到底是少了什么?”女孩一直的问自己。这种空旷的感觉,是那么的不安的感觉。

女孩回过头的瞬间地上了男孩的眼睛,双目相对的瞬间女孩看到的依然是男孩冷冷的眼神,只是少了一些深邃,男孩似乎消瘦了许我。

女孩低下头,无神的扒在了桌子上。

场景切换(现实)

外景 海边(礁石上)――雨天

站在礁石上听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任凭海风吹乱自己的头发,惊涛骇浪诠释着海的汹涌。

雨依然下着,也许狂风暴雨就要来临。

但女孩不害怕,是啊!不会害怕,因为有一个人会安慰和守护自己呀!

女孩一惊,是谁在守护自己?那个告诉自己要勇敢坚强,告诉她童话一定会成真的人是谁……

一把伞遮住了天外飘来的雨,也遮住了女孩的思绪,风吹来女孩觉得有点冷。

“明明深刻的记得,为什么要选择忘记?明明非常喜欢,为什么要逃避?”女孩转过身看到的是一张没有表情的脸,依旧是冷冷的眼神。

女孩抬起头望着男孩,有些失望,却又微微一笑,“为何你会知道?他是谁?”

女孩的话让男孩也微微一惊,男孩沉默了一会,“你真的不记得了?”

男孩有些失落,直觉中女孩知道男孩一定知道他是谁,那个失去的人,他是谁,女孩迫切的追问“他是谁”。

男孩的眼睛终于有了些许的变化,有些无奈,有些伤感,更有的是悲伤。

场景切换(现实)

外景 公墓――雨后初晴

女孩跟着男孩来到了市外的一处公墓,停在一处碑前。

女孩还没来得极问出心中的不解,便在正对的碑前看到了一张熟悉而不可再熟悉的脸,惊恐的眼神说出女孩的心情,呆滞的表情宣泄出女孩的无助。

男孩缓缓的说:“他说他是你的哥哥,那天晚上他为你挡下最重的一击,也是他告诉我你喜欢我,可是我却认为你喜欢的不是我,而是他!而他……”

女孩身心一震,泪水和着雨水无声的流过脸,女孩知道是自己的任性让自己失去了自己一直都很在意的人。

男孩拍了拍女孩的肩,女孩笑了,好像是对自己也像对所有人呢喃的说:“我会勇敢而坚强,不会再让任性留下遗憾,哥哥,请你为我放心吧,我一定会完成你的心愿成为真正的强者”。

角色:男1、男2、女1、少许群众演员

第6篇: 微电影剧本写作指导

写作基础知识:电影剧本

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一、人与环境

任何一部电影剧作都少不了对环境景物的描写。那么,什么样的景物描写才算得上是好的呢?标准很简单,就看那描写是否为塑造人物提供了有利条件或者直接成为人物思想情绪的体现者。从这点来看,倒与我国古典诗词有某些相似之处。在古诗里常有对景物的描写,但最终那描写要落在人的身上。例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前边写景的句子都在最后一句上找到了归宿。电影剧作中成功的景物描写也是如此。例如《城南旧事》的结尾处,影片充分发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台湾义地里,灰色的坟茔静卧于凄凄芳草之中,一团一团火红的栌叶在秋风中瑟索,霜天里传来乌鸦苍凉的叫声,再伴之以令人神伤的音乐,这一切构成了义地特有的情调。在此,剧作者显然不是在单纯地描绘美丽的秋天景色。对于全剧来说,这里是一个情绪高潮:英子长大了,经历了人世不少风雨了,她的性格至此已有较大的发展。她再不是那个无忧无虑,只知道唱“小麻雀”的小姑娘了。除了快乐之外,她明白了世间还有许多不平和痛苦,她学会了忧伤。影片结尾的这一系列景物描写,恰恰是通过画面的内涵、色调、节奏和韵律,将小英子那种与亲人(死去的父亲和离去的宋妈)、也是与自己的童年告别时那种凄切的离愁和怅惘的心绪外观化了。它折射出小英子的性格和情感,因而也才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使观众能从这景物描写之中对人生思索和品味一些什么……

由此可见,在剧本中景物是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的。离开了人,景物写得再美,也会令人生厌。这种毛病在今天的国产影片里还是较为普遍的。一些影片中的景物描写很多,也很美,但它们仍无法吸引观众。说到底,就因为人们在欣赏不同艺术的时候是采取不同标准,提出不同要求的。欣赏话剧,没有人会抱怨听不到唱腔:欣赏歌剧,听不到好的歌曲就不行了。观众欣赏电影,要看的就是人生--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命运。如果要看风景,他们就会去看摄影展览或风光旅游片去了。我们很多初学编剧的同志往往不懂这一点,片面地追求景物描写的文词华美,却忽视了多写人于人的关系,这是不对的。

二 、人与动物

确实,有不少影片直接描写人与动物的关系。例如苏联影片《白比姆,黑耳朵》中很详尽地写了一条狗的生活经历。表面上看,这部影片主要描写对象是条狗,但实际上剧作者正是通过这条狗在人类中的种种遭遇,揭示了苏联社会之中人与人的关系、不同人所体现出来的不同的道德情操。又如美国影片《大白鲨》用了很多的篇幅来写鲨鱼的凶猛残暴,从片名看,大白鲨成了影片的主角,而人倒反而成了辅助因素似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从头到尾,这部影片的诱人魅力都仅仅来自一个原因:观众在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担忧。他们关心的是,在突然降临的灾难面前各种人物的性格反映,以及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他们期待着人能战胜这一灾难。如果这部影片不是以这些“人的问题”为核心的,这部影片就与电视系列片《动物世界》没有多大区别了。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是一部纯粹以动物为描写对象的影片又怎么以“人”为核心呢?这样的影片确实是有的,比如日本影片《狐狸的故事》,美国影片《海鸥乔那森》,前者只写狐狸,后者只写海鸥。其实,如果我们细心对它们分析一下,便会发现它们实际上是寓言式的。其中的动物分明是人的化身,是拟人化了的。剧作者赋予它们的是人的思想情感,社会本质和社会关系,它们的生活就象征着人类的社会生活,因此,也就寄托着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如果不是这样,这些影片就与普通科教片无异了。

三 、人与技术

我曾听说这样一件事,有个同志写了一个反映炼钢工人的剧本给故事片厂送去,编辑看过之后却把它转到科教片厂去了。因为那个剧本把主要的精力用来描写炼钢的技术问题,却忘了塑造人物,忘了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致编辑误以为它是部有关如何炼钢的科教片脚本。可以设想,一旦把这样的剧本拍摄下来,其结果会怎么样。

在故事片剧本中遇到技术问题的时候,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绕开它。比如你写石油战线的故事,其中写到井喷,你就没有必要通过人物之口详细讲解井喷的原因,只要暗示出它将造成的严重后果就行了。因为观众要看的是井喷以后人们的不同表现,而不想听那一大堆技术术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充分地认识到:电影剧作家应时时刻刻把自己创作的目光对准人,他所感兴趣的只能是和人物的性格揭示有直接关系的事物,与此无关的他都不屑一顾。

05 性格

所谓性格,即指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构成性格的因素是很复杂的,研究性格心理学的专家们经常要用大量的文字去分析、推论、总结、归纳它们。我们学习编剧的人在构思人物性格的时候更多地是从形象思维的角度出发的。没有必要象心理学家那样去一一剖析人物性格的构成因素。真那样去做,反而会把一个生动活泼的艺术创作弄得冷漠、机械。所以,我们只要从主要的方面把握人物的性格就行了。

在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最主要的莫过于“倾向性”和“气质”这两个因素。一场大火燃烧起来了,烈焰正在吞噬着国家的财产。面对此情,有的人公而忘私、奋勇救火,有的人则贪生怕死、逃之夭夭。决定人们采取不同态度的,就是性格中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即指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立场、政治态度等等。它是性格结构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人的行为的目的、意志、情感、生活计划,以及他的生活积极性的程度。很显然,性格结构中的倾向性是后天形成的。它的成因与人的社会经历、遭遇、家庭、阶级地位、出身、教育、职业……等等一系列社会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一场大火燃烧起来了,两个人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一心想着保护国家财产。但其中一人简单鲁莽,一下子冲进火海,反被烈火烧伤;另一人从容冷静、机智灵活,采取了有效措施。这两人的倾向性是相近的,这时决定他们行为方式不同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性格结构中的气质(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对于救火知识是否了解熟悉)。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脾气火爆、容易激动;有的人沉静稳重、动作迟缓;有的人性情脆弱、内向娴静等等。这就是不同的气质表现。气质受先天影响很大,但是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条件不断改变着人的生理素质,所以人的气质也会有所改变。

在人的性格中,倾向性和气质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不能错误地以为人的这一些行为取决于他的倾向性,而那一些行为取决于他的气质。人的任何行为都同时受着两个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并同时体现着这两个因素。我们在塑造人物的时候不仅要写人物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人物怎么做,而这些都是由人物性格中的倾向性、气质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气质等等虽然不能改变人的倾向性,却能使倾向性呈现出丰富的个性色彩。

文艺作品中真正活生生的人物性格,是丰富复杂的,也是千差万别的。我在这里着重讲了“倾向性”和“气质”,并不是说只注意这两个因素就够了。要从多方面去把握性格的各种因素和复杂表现,才能创造出独特的、丰富的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

第7篇: 微电影剧本写作指导

写作基础知识: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包括着三种不同的剧本,即电影文学剧本、电影分镜头剧本和电影完成台本。今天,几乎任何一部发行放映了的国产影片都同时拥有这三种剧本。就一部影片所拥有的这三种剧本的内容而言,是大致一样的,但它们是由影片不同职务的创作人员完成的,而且在影片制作的不同阶段上出现,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 、电影文学剧本

电影文学剧本的创作活动,是一部影片总体创作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由电影编剧来完成的。在影片的全部创作人员中,编剧是第一个接触生活素材的人,是他最先从生活中获得启示、灵感、冲动和思想,对素材进行分析、选择、加工、提炼,使之成为一部影片特定的题材,构思出人物和情节,并组织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格局,设计出与内容相应的艺术形式的。

电影文学剧本是电影的基础,它对未来影片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以及风格、样式等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导演在把一个电影文学剧本实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对上述内容通常是无法作根本改动的。例如他不可能把在文学剧本中本来是顺序讲下来的故事改成插叙或回叙式的结构;他也不可能把一个喜剧剧本导演成一部悲剧。除非在拍摄之前他重新改写电影文学剧本,而这样的作法反而更加说明文学剧本乃”一剧之本“了。

电影文学剧本是一部影片成功的保障。一个导演只是在拥有一个好剧本之后才有可能组织创作班子,展开他的工作;一个电影厂的领导部门只有在审定了电影文学剧本并对它的思想艺术质量做出充分估价之后,才有可能下达生产命令,投放摄制经费。

二 、电影分镜头剧本

又常被称为导演台本或导演剧本。

电影是由一个个场景和一个个镜头组成的。导演在拿到满意的文学剧本之后,就要作一些更为具体细致的拍摄计划,比如这一段戏用多少镜头拍,这些镜头是从什么角度、什么距离、什么方式(推、拉、摇、移……等)去拍。在这个剧本中,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景里拍摄?哪些戏可以在同一个季节里拍摄?等等。所有这一切,在文学剧本中通常规定的并不是十分明确,有些问题甚至根本不去规定它(例如不规定拍摄的镜位、景别),所以导演要以电影文学剧本为依据,在电影分镜头剧本中把它们制定出来。只有这样,摄制组全体人员才能根据分镜头剧本的十分具体的指示,着手自己的工作。

分镜头剧本的写作方式因导演的习惯而不同。有的导演喜欢自己单独来干,有的导演则喜欢同它的主要创作人员(摄影师、美工师、录音师、化妆师、道具师……)一齐讨论研究,最终把它制定下来。

三、完成台本

又常被称作镜头记录本。这是在整部影片拍完之后,由场记完成的工作。导演在拍片过程中并不总是按照分镜头剧本进行。他经常灵机一动地改变自己在分镜头剧本中订下的方案,作一些增删改动。完成台本的任务就是把拍成并定了稿的影片中一切技术、艺术内容,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并详细写明每个镜头的呎数。每卖出一个影片拷贝,都附上一册完成台本。这样,电影理论工作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研究资料,比如通过它与文学剧本、分镜头剧本的对比,看看其间作了哪些改动,琢磨一下改动的原由。电影放映部门可以根据它对拷贝作检查,看看它的损坏程度,并据此进行修复。最后,我想说明一点:在口语中,我们又常常习惯地把电影文学剧本简称为电影剧本。在这本书中,我们也认同这种习惯式的说法,把电影文学剧本称为电影剧本

电影剧本的文字形式

可以肯定地说,电影剧本不象写信或打电报那样有个固定的文字形式。它的文字形式甚至比话剧剧本更自由。譬如话剧剧本大约总是先在起首写上时间,地点,人物表之类,然后再写内容----台词,和写在台词缝隙里,用括号括起来的情景说明。电影剧本却没有这一套成规。一个电影剧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或剧本内容的需要,决定采用什么样的文字形式。在此,我只能根据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把电影剧本的文字形式粗分为两大类。

一 、可读性较强的剧本

这种类型的剧本在苏联和我国较为流行。它们的文字形式大都有如下几个特点:(1)剧本不但是可供拍摄的(习惯上称为”可拍性“),而且也很注意文字语言的修辞和文采。它既为导演拍摄提供了基础,又能成为一种普通读者直接阅读欣赏的文字读物。例如《甲午风云》、《红色娘子军》、《归心似箭》、《巴山夜雨》等等;我国已经翻译出版的苏联电影剧本《夏伯阳》、《红莓》、《恋人曲》等等,即便作为读物阅读,它们所给予人的审美快感也不亚于小说。(2)往往以场景的时空变化来划分剧本的文字段落,但不在每次时空转换的时候标明时间,地点之类。而是通过对情节的描述自然而然地把那些内容体现出来。这样就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保持住情绪的连贯性,不被”5.县城火车站。寒冷的冬夜。“之类的文字打断。例如《夏伯阳》中的这一段:

小县城的火车站上,停着客车。司令部车厢的车窗里,灯火辉煌。传来断续的铜号声,火车头调度的汽笛声,缓冲器的铿锵声,挂车员的口笛声…… 在司令部华丽的车厢里,一个穿着卡别列夫中尉军服的军官站在一大幅标着战线的地图前面。

如果按照镜头记录式剧本的写法,这两段前边都会标明时间,地点,比如第二段文字起首可能专用一行文字写上:”6.司令部车厢内景。夜。“ 甚至有这样一些剧本,编剧为了不打断读者在阅读时情绪上的连贯性,索性不以场景的时空转换来划分文字的段落,而是以情节发展相对完整的阶段来划分。例如美国电影剧本《克莱默夫妇》在同一文字自然段落中写下了一系列不同时空中发生的场面:先写父亲特德带儿子在公园里玩,同女邻居聊天,再写他在办公室给儿子打电话的情景,而后又写俩人一同在家中用晚餐…… (3) 不对拍摄技术作明确的规定(比如注明什么”特写“、”推“、”淡出“之类),而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描写把那些内容暗示出来。例如苏联电影剧本《应该为她辩护》(又译《辩护词》)的开头这样写道:

熙熙攘攘的大街上,站着一位面目清秀的青年,他身体斜倚、臂肘撑住铁栅栏,正在等待什么人。我们从裁缝店里偷偷地注视着他,仔细地打量他,简直出了神。那女裁缝干脆凑在玻璃窗前看。后来,她终于转过身来对我说:

这段文字虽未写明用什么具体方法拍摄,但有经验的导演却不难想象出摄影机的拍摄位置。例如被我加了着重号的那句话,暗示出摄影机是由屋内对准街窗方向拍摄的,而且会出现女裁缝的近景。最后一句则暗示出境头里该出现正试穿衣服的女主角了。这样的写法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使导演能动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也不使读者因被那些技术术语干扰而破坏了阅读时的情绪。

二、可读性不强的剧本

这类剧本在西方国家和日本比较流行。它们大致有如下几个正好与前一类相反的特点:(1)编剧把提供导演拍摄作为自己唯一的责任和目的,并不准备使自己的剧本成为一种文字读物。因此,多采用对动作或画面的直接白描,不追求文采,所以也就没有什么可读性。例如日本影片《裸岛》的剧本:

2. 黎明

海还在沉睡。

人也在沉睡。

晨雾中传来橹声。

一只小舢板靠近岸边。

船上有一对贫苦农民夫妇,那是千太和阿丰。

千太是个三十五、六岁动作笨拙的矮胖汉子。

阿丰是个二十六、七岁,脸色微黑肩膀很窄的妇女。

船上放着四只木桶。

两人各自用扁担挑起木桶,走上岸边。

象这样的剧本,普通读者是读不出什么味道来的。(2)以场景(有时甚至细致到以镜头)来划分文字的自然段落。在每段之首专用一行文字标明场(或镜)号,场面发生的地点、时间等等。例如上面列举过的《裸岛》中的那段文字,一开始就标明了场号和时间:”2.黎明“。后面的段落又有标明地点的,如:”22.梯田“、”23.干旱的大地“。而”24.海滩上的松球“就写下了镜头内容,这一文字段落是一个仅仅包括一个空镜头的场面。(3)这类剧本经常明确地从技术上规定拍摄的方法,甚至详细地对摄制组的其他创作人员(导、演、摄、录、美……)也做出许多的较为具体的指示。例如法国电影剧本《广岛之恋》开头的这一段文字的描写:电影开始时,两对赤裸裸的肩膀一点一点地显现出来。我们能看到的只有这两对肩膀拥抱在一起---头部和臀部都在画外,上面好像布满了灰尘、雨水、露珠或汗水,随便什么都可以。主要是让我们感到这些露珠和汗水都是被飘向远方、逐渐消散的”蘑菇云“污染过的。

剧作者在这段文字里十分明确地在拍摄方法上、镜头的距离上、画面构图上、人物造型上提出了技术方面的要求。由于这类剧本看上去较接近于导演的分镜头剧本,故而人们又常常称其为镜头记录式剧本或技术剧本等等。

当然,这两种不同文字形式的剧本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的,有很多剧本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它们既追求文字语言的文采,又在必要的时候对摄法作一些简要的提示。这种剧本在今天的我国是较为普遍的,《祝福》就采用了这种文字形式。我见过不少初学者采用镜头记录式剧本的写法,行文之间加入了很多技术术语,诸如”特写“ 、”淡出“、”推“、”拉“之类。由于他们尚未弄懂那些导演术语的内涵和使用时的逻辑根据,而仅仅是为了装点自己的剧本,让人读来似乎很有点象个电影剧本似的,其实,那些术语常常让内行人看了以后不免皱眉摇头,有时甚至感到有些画蛇添足。例如有个青年写道:”一缕轻烟从铜烟锅上冉冉升起(特写)。“其实,稍有点电影常识的人看了这句话就知是个特写镜头,这时再标明”特写“,就显得多余了。

我以为,初学者不宜采用镜头记录式剧本的文字形式。那种文体应建立在你对电影的导演和制作知识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基础之上,没有这个基础反倒会弄巧成拙的。

第8篇: 微电影剧本写作指导

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电影剧本是什么

【电影剧本是什么】

“假设您现在在自己的办公室内……一位您从前遇到过的漂亮姑娘走进您的房间,她脱下她的手套,打开她的钱包,把它一下子放置在桌子上……她有两个一角钱的硬币和一个五分钱,此外还有一个火柴盒。她把那个五分钱硬币搁在桌子上,把另外两个一毛钱硬币放回钱包里,然后把她的黑手套搁在暖炉上……正在此时,您的电话铃响了。这位姑娘拿起电话,说了一声哈罗,停下来听了一听,又接着说‘我从来没有过什么黑手套’。说完,她就挂了电话……您看了一下周围,突然发现有个什么家伙在你的办公室内,他正在打量那个姑娘所做的一切……”

“继续,”鲍考斯笑着说,“发生了什么事儿?”

“我不知道,”斯塔尔回答,“我正在拍片。”

--《最后的大亨》(TheLastTycoon),

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ScottFitzgerald)著

1937年夏天,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酗酒过度,负债累累,走投无路,绝望之际来到好莱坞试图寻找出路。他希望通过编写电影剧本来恢复自己。正如一位朋友所言,这位曾经写过《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人间天堂》等剧本的大作家,也是《最后的大亨》(未完成本)的作者,当今美国最伟大的小说家,竟沦落到如此境地。

此后,在有两年半时光中,他在好莱坞游荡,他把电影剧本写作看得十分认真和严肃,一位知道他的文学才华的人这样评价他说:“看到他全心投入这个事业,你会感到心酸而伤心。”菲茨杰拉德编写每一个电影剧本时,都像他写小说一样认真,他时常是在写人物对话或者对白之前,要先为剧中的每个主要人物写出一段很长的背景故事

无论他在编写一个电影剧本之前,如何进行所有的准备,他始终被一个问题所缠身而难以脱身找出答案:到底什么是创作出一个好的电影剧本的关键呢?比尔·维尔德曾经把菲茨杰拉德比作:“一个伟大的雕塑家,被雇佣去干一件喷灌工作;他不知道如何把水管联接起来,让水能通畅流动。”

他在好莱坞的多年生涯中,始终在寻求一个答案:如何在口述语言和影像之间取得平衡。

在此期间,唯一一部标有他的大名的电影剧本是根据埃里希·马里亚·雷马克(Erich Maria Remarque)的小说《三人行》改编而成(Three Comrades,1938,罗伯特·泰勒、玛格丽特·苏利文主演);但最后还是由约瑟夫·曼凯维奇(Joseph L. Mankiewicz)反复修改多次才获得通过的。他曾经修改或写作几个其他的剧本,包括花费一个艰苦的星期去计划编写《乱世佳人》的剧本(他被限制不得使用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 Mitchell]小说中不曾出现的字眼)。这样,除了这部《三人行》电影剧本之外,菲茨杰拉德的所有电影剧本都以失败告终。有一个为琼·克劳馥写的剧本《不贞》(Infidelity)因涉及性内容而半途而废。菲茨杰拉德死于1941年,临终前,依然在创作他的最后一部小说《最后的大亨》。

他愤愤而死,临死还坚信自己到头来不过是个失败者。

我时常会着迷于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一生的经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他花费一生的时光去寻求“到底什么是创作出一个好的电影剧本的关键?”这一问题的答案。他不寻常的生活--妻子塞尔妲被送入疗养院,他所陷入的债务和难过的生活方式,他的酗酒等等--都和他沉迷于电影剧本写作有关。他始终坚信电影剧作是一种工艺(craft),一种可以学习、把握的工艺。无论他如何刻苦努力,孜孜不倦,而且尽心尽力地探索,结果,他还是失败了,白费了自己的心力和精力。

为什么?

我想这不会有明确的答案。当我阅读完菲茨杰拉德这个阶段的全部著作、文章以及书信后,就似乎很清楚了:他从来没有明确过究竟电影剧本是什么;他时常茫然于到底他是否“做对了”,或者是否存在一定的规则,他能够遵循,从而使得他能够写出一个成功的剧本。

记得,当年,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时,专科是英国文学,在课堂上,我仔细地阅读了《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的第一、第二版。这是一个讲述一位精神病科医生同他的一位患者恋爱的故事。但随着病越来越好,她开始对于他持续的努力失去信心,直到“他毫无作用了”。这是菲茨杰拉德最后一部完整的小说,却被认为是一个技术上有瑕疵、商业上失败的作品。

在第一个版本中,即我所读的第一本书,是从露丝玛丽·霍伊特(一个年轻的女演员)的视角写的,讲述了她与迪克和尼科尔·戴弗等人的圈子里面的事情。露丝玛丽在法国的里维埃拉避暑胜地的开普德安迪比斯的海滩上,看见他们在度假。她观察这一对男女,认为他们是天生一对,富有、漂亮、有教养,他们似乎拥有所有人所憧憬的一切东西。但是,在第二个版本中,小说的焦点变为迪克和尼科尔的生活。结果是,我们从露丝玛丽眼中所看到的他们的关系不过是他们做出来给外人看的,并非真实的。戴弗夫妇有着不少问题,这些麻烦使得他们从心理、精神到肉体都受到损害,并最终彻底地摧毁了他们。

当初,在《夜色温柔》第一版出版发行后,销售不是很好,菲茨杰拉德自认为是他饮酒过量,以至于影响到他的视野。但是,根据自己的好莱坞经验,他开始相信是他自己对于人物介绍不够足,也不够早。于是,他给他的小说编辑麦克斯韦尔·帕金斯写信说:“一个大错误,就是故事真正的开端--这位在瑞典的年轻的精神病医生,一直到小说的中部才出现。”于是,他决定在第二版再版印刷时,将第一、二章节进行对调,以身处瑞典战乱时期的迪克·戴弗作为开端来解释戴弗的热恋和婚姻之谜。于是,他的书就以直接介绍主人公迪克·戴弗为开始了。但是,这仍然不起作用,菲茨杰拉德被击垮了。这部小说一直不成功,直到多年以后,他的才华得以被公众认可之后,才红火起来。

使我感到震惊的是菲茨杰拉德并没有看出来,小说的开端聚焦于露丝玛丽如何看戴弗夫妇,这是多么地电影化(cinematic),而非小说式的写法。它是一个极好的电影化的开端,以他人的眼光来观看人物,就像一个开始建置的镜头。在第一版中,菲茨杰拉德展现给我们的是众人眼中的模范夫妇,有钱、漂亮,似乎拥有所有的一切。当然,我们从表面观察到的,不同于关起门后的他们的真实面貌。我个人认为,是菲茨杰拉德对于电影剧本编剧工艺技巧的不确定与不自信导致他把如此好的开端改坏了。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是一位艺术家,游弋于两个世界之间:一方面,他是极具才华的作家;而另外一方面他却自我怀疑,无法用电影剧本来展现自我才能。 电影剧本写作的确是一种工艺技能,一门艺术。多年来,我阅读了成千上万的电影剧本,时常去看一些特定的东西。首先,页面如何?是否留白太多,或者段落太稠密、太厚实,对话太长?或者相反:场次似乎太单薄,对话也太松散?这些就是我首先关注的,也是我希望从页面上看到的。你也许会奇怪在好莱坞里仅从一个电影剧本的表面模样就会做出多少决定--你可以从中看出写作者是否是一位专业剧作家或是出自一位刚出山的新手的手笔。

每个人都是电影剧作家,从你经常光顾的酒吧、饭店的服务员,到公共汽车司机、医生、律师或是在当地咖啡馆里冲泡拿铁咖啡的咖啡师。去年,美国作家协会从西海岸到东海岸一共收到了75000本电影剧本,其中可用的不过400到500个左右,而实际生产拍摄使用的更少。

是什么使得一个电影剧本比起其他的更好一些呢?这里有很多的答案,当然了,因为,每个电影剧本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如果你真想花费六个月到一年的时光去写一个电影剧本的话,你首先就要知道或弄清楚电影剧本是什么--它的本质是什么。

电影剧本是什么?它是一部故事片的指南或概要吗?是蓝图吗?或者是图表吗?是一系列通过对话和描写来叙述的形象、场景、情节等,就像一串联系在一起的珍珠项链一样吗?也许,它只不过是一幅梦境中的风景画?

显然,电影剧本不是小说,当然它也绝对不是戏剧。如果你看一部小说并且尝试着去确定它的基本性质时,你会发现那种戏剧性的行为动作(action)、故事线(storyline)等,时常是发生在主要人物的头脑中。我们(读者)通过人物的眼睛,从他或她的视野角度,欣赏着逐渐展开的故事线。我们偷窥着人物的思想、感情、情绪、言语、行为动作、记忆,乃至梦境、希望、野心、观点等等。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共同经历,共同分享故事中的情绪和戏剧性事件。我们知道他们如何去行动,去感受,去反应,以及如何理解事物。如果出现了另外一位人物,那么故事线则随着视角而变化,但时常是又返回到原来的主要人物那里。主要人物才是故事叙述的对象。在小说中,所有的行为动作都发生在人物的头脑中,即在戏剧性行为动作的“头脑幻景”(mindscape)之中。

在戏剧(舞台剧)中,行为动作和故事线则发生在舞台前拱架下面的舞台上,而观众则成为第四面墙(theforthwall),窥视着舞台人物的生活以及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和所说的一切。人物用语言来交谈他们的希望、梦想、过去和将来的计划,讨论他们的需求、欲望、恐惧和矛盾等。这样,戏剧中的行为动作产生于戏剧的.对白语言之中,用口头讲述出来的文字表达人物的情感、行为动作及情绪。

电影则不同。电影是一种视觉媒介,它把一个基本的故事线戏剧化了。它所打交道的是图像、画面、一小片和一段拍摄好的胶片。我们看见,时钟在滴滴答答地走动,一扇窗户正在打开,不远处,在阳台上一个人探出身子,抽着烟;在背景中,我们听见电话铃在响,一个婴儿在哭,一只狗在汪汪叫;同时有两个人在看自己的汽车在弯路上行驶时,哈哈大笑。“这些都是电影。”电影剧本的本质就是同影像打交道。如果非要给它下个定义,那么,我们可以说:一部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出来的故事,还包括语言和描述,而这些内容都发生在它的戏剧性结构之中。

这就是它的本质,如同岩石是坚硬的,流水是湿润的一样。

因为,一部电影剧本就是一个由画面讲述的故事,那么所有的故事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正如让-吕克·戈达尔所说,它们都有一个明确的开端、中段和结尾,尽管有时不按照这样的次序。电影剧本都有一个基本的线性结构,并由它来创造电影剧本的形式(form)。因为正是它把故事线的每一个独立的元素、片段都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上,组成一个整体。

若想理解结构的原则,首先应该从这个本身入手。结构(structure)一的词根是“struct”,它有两重意思:第一个定义为“建设或构置”或者“把一些东西拼凑在一起成为整体”,如建造一幢建筑或是组装一辆汽车;第二个定义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部分与整体,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如何区分两者?以象棋为例,它的整体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棋子,如,后、王、象、卒、马等;其次是棋手,无论是相互对下,或者是使用电脑下棋,都必须有棋手;第三是棋盘,下棋一定要有棋盘;第四是规则,因为下棋必须有自己的游戏规则。这四个部分--棋子、棋手、棋盘和规则--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一个整体,其结果就是象棋这个游戏。也正是这样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决定了这个游戏。

这种关系也同样构成一个故事。一个故事是一个整体,而构成这个故事的要素--行动、人物角色、冲突、场景、场次、对话、动作、第一幕、第二幕和第三幕、偶然事件、情节、大的事件、音乐、地点等等--它们都是部分,而正是这些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好的结构就象一个冰块与水的关系:冰块具有一定的晶状体结构;而水具有的是分子结构。那么当冰块在水中溶化时,你能够将冰块的分子结构同水的分子结构区分开吗?结构就像是地心引力,如胶水般把故事聚集一起。它是基础,是脊柱,是故事的骨骼。正是这样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把电影剧本组织成一体,使其成为我们所看到的样子。

这就是戏剧性结构的示例(paradigm)。

一个示例就是一个模特儿、一个样式或一个构思的规划。以一张桌子的示例为例子:一张桌面加上四条腿。在这个示例范围内可以有矮桌子、高桌子、窄桌子、宽桌子,或者是圆桌子、方桌子、长方桌子、八边形桌子,或者是玻璃桌子、木桌子、塑料桌子、熟铁桌子等等,无论是什么桌子,这个示例不变--它始终是那个样子,一张桌面加上四条腿。这就象手提箱就是提箱一样,不管它有多大或多小,也不管它的形状如何,它就是它。

如果我们把一个电影剧本像一幅画那样挂在墙上,那么它看起来就像这个样子:

本文来源:http://www.stqhjy.com/zuowen/7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