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金刚经讲记

| 点击:

【www.stqhjy.com--文学】

绪论

金刚经》是一部很有名也很有用的经典,在中国佛教界流通极广,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次的讲经方式和以往稍有不同,不是依照原经文,而是照着我所尝试编列的纲要来向各位介绍,如此,大家便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简要的方式,完整清楚地了解《金刚经》的内容。

纲要共分为四个段落:1.绪论;2.《金刚经》的内容;3.信受演说《金刚经》的功德;4.结论。

一、释题

《金刚经》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在中国最珍贵、最有道理的书籍,就叫作「经」,在印度称为「修多罗」,梵文Sutra,是花串的意思。把一朵朵美丽的香花串起来,像夏威夷花环一样,就叫作修多罗。由於佛的语言、佛所讲的话是金玉良言,就像一朵朵美丽的香花,对众生非常有益,因此後人就把由佛所说的法,所集结成的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称之为经或修多罗。

波罗蜜

全名为波罗蜜多,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译,中国人喜欢简略,往往把「多」字省略了。它的意思是到彼岸,也就是从苦难的这边,到达离苦得乐的那边,亦即超越生死的苦难,渡过生死的大海,得到解脱,所以波罗蜜实际上有超度的意思。一般人常常以为念经是为了亡者,是为了超度亡灵,其实这是本末倒置;因为佛说法主要是为了超度我们活着的人,结果却因为现代人的心态错误,使得自己念经,而得不到超度。

佛法有无量法门,任何一个法门都叫作波罗蜜,其中最重要的为「六波罗蜜」,也叫作「六度」,分别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智慧又叫作般若,是六度之中最重要的,如果没有般若的指导,之前的五种波罗蜜只是世间善法,不是究竟的佛法。

般若

梵文原文为Praj?ā,「般若」就是智慧,它有三种内容:

*实相般若:实相即无相,是超越语言文字,超越一切现象,但是又不离一切现象。一切现象经常在变化,而实相虽然没有一定的定相,但它是如如不动的。

*观照般若:观照则是用佛法的观点,来观察我们的生活环境及身心世界。只要深刻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就可以发现它是变化不已的,所以是无常的;因为一切现象变化无常,所以没有一个真实的我,也就是无我;再进一步观察,既然无我,所以是空的,而能体证到这个空的就是「观照般若」。

*文字般若:所有用来说明苦、空、无常、无我等道理的一切经典及种种文字,例如《金刚经》、《心经》,都叫作文字般若。我们在这个世界生生死死,永远沈沦在苦难之中,唯有藉着语言文字,才能知道苦是什麽、难又从那儿来?才会明白是因为有个自我的执着,受到自我假相的困扰,才会产生种种烦恼。因此藉由文字般若,能让我们产生智慧,帮助我们离开烦恼。

金刚

这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金刚钻、钻石之类的东西,但是它的原意是坚固,倒没有金刚钻、钻石的意思,因为钻石是一种物质,可加以切割,形状也会改变,是可以被破坏的;但是这里所指的金刚,则是能破一切,却不受任何东西影响的,这就是空,也就是《金刚经》中所说的「无相」,或是《大般若经》所讲的空,既然是空、是无,也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所破坏。

一切事物瞬息万变,从有到无,从无到有,只要我们具有般若智慧,心中不执着,不受任何现象所左右、所动摇,那麽,我们的心就如同金刚一般坚固。

这部经因为阐释般若智慧的关系,而般若智慧强大的力量就像金刚一样,所以这部经便称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二、译本

从晋朝的罗什三藏到唐朝的义净三藏,短短三百年之间,这部经在中国出现了六种译本,而且全是名家之作。

*姚秦三藏鸠摩罗什译(与玄奘译《大般若经》卷五七七「能断金刚分」同本)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

*隋大业年中三藏笈多译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唐三藏沙门义净译

这些译者的名称,是我根据经典原文所抄录的,实际上他们都可称为三藏法师。现在我们常用的是罗什三藏的译本,与玄奘三藏所译的为同本异译,都是根据《大般若经》的「能断金刚分」而来,至於其他四种多少都有些出入。

三、本经成立

从历史上看,《金刚经》属於《大般若经》里的第九会。

《般若经》有很多,依照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下品,也就是小品《般若经》。《道行般若经》属之;第二个阶段是中品《般若经》。《放光般若经》属於这个部分;第三个阶段是上品,又叫作大品《般若经》。《大般若经》初会、第八会以及第九会都是属於大品《般若经》。实际上,《大般若经》集合了每一个时代的《般若经》-原始、中品,以及最後出现的大品《般若经》都包括在内,例如《文殊般若经》相当於《大般若经》的第七会,《金刚经》相当於《大般若经》的第九会。

四、本经组织

关於本经组织,在中国有四种分法,至於原来经文组织是不是这样?仍待进一步的研究查证。至於中国的四种分法为:

*梁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分:梁昭明太子就是梁武帝的太子,现在我们诵经的时候,可以看到经文中有「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一共有三十二分,这并不是释迦牟尼佛说的,而是昭明太子所分的。

*罗什三藏法师的弟子僧肇法师之说:《金刚经》前半部,相当於昭明太子所分的第一分至第十六分,是说众生空;後半部相当於第十七分到第三十二分,说的是身空、法空,也就是人无我、法无我,阐释证人无我进入涅槃,脱离生死成阿罗汉;证法无我即登大乘菩萨初地以上,虽入涅槃,但不出生死,在生死中自由自在度化众生,这就是法无我。

*天台宗的创始人智者大师及三论宗的嘉祥大师之说:前後两部为重说重言,也就是前半部已经说过的话,後半部又重新演说了一次。

*印顺长老之说:他接受嘉祥大师将前後两部,判为般若道与方便道之说。印老在其所着的《般若经讲记》中,采用《大智度论》里的五种菩提心来分判全经,这五种是:发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无上菩提。这种分法可能比较接近原貌,因为《金刚经》属於般若系统,而《大智度论》是就《般若经》第一品的序论来判定,所以这种分法比较合理。不过我此次讲经没有采用这种分法,并非我比印顺导师高明,而是我想试着用另一种方式来加以解释;至於这五种菩提心是什麽意思,请诸位自行参考印顺导师的这本书,在此就不多作解释。

五、本经译者

我们现在讲的这部经是由罗什三藏所翻译的,日本人曾写过一本罗什三藏的传记,已翻译成中文,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这本书,也可以参考《高僧传》卷二,以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章。

六、本经释者

中国和印度对《金刚经》的解释相当多,计有:

*印度有无著菩萨造《金刚般若论》二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天亲菩萨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三卷。这两位菩萨都很重视《金刚经》。

无著菩萨是印度非常伟大的一位论师,着有《摄大乘论》,这是唯识宗早期的一部重要论典。天亲菩萨则是无著菩萨的亲生弟弟,也是唯识宗的大师,写有《唯识三十颂》及《唯识二十颂》,後有人释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玄奘大师将其带回中国,加以综合整理,翻译成《成唯识论》。

*中国汉文注《金刚经》者,自晋之僧肇、隋之吉藏,迄於清之俞樾,所着注释收於《卍续藏经》中者,共四十三种。

本文来源:http://www.stqhjy.com/wenxue/12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