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四篇】

| 点击:

【www.stqhjy.com--论文】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

  对周礼的信心,源于对夏礼,商礼更深层的了解。“克己复礼,立大丈夫志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是孔子的至理格言。“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么,什么是“为仁”呢?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朝于斯,夕于斯,孔子尽可以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是,珍馐罗前,何以下咽?的确,根植于心的性情只仁,是需要锻炼的,犹如一块璞玉,即使蕴涵上好的玉质,未经开发之前,还不能说是纯善纯美的艺术品。孔子以为,“为仁者,齐家治国平天下”,即要统治者施行仁政,道德之治。德治和法治,前者唯上,暴行虐施,只能“毁家灭国乱天下”。再说“君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以为“刚毅,木讷,近仁”是核定君子品行的准则。君子,就要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人是一根苇草,脆弱的草,但是一根有思想的草。文人迂腐而可爱,灵魂的孔子成了国宝,昭示着文化的不朽。进则从政,兼及天下;退则归隐,独善其身。孔子也曾试图从政,情系苍生。然而,他流离辗转,总也“报国无门”。晚年的孔子私人办学,撰写术书,其著作也使瀚海书林,梅香千古! 

  孔子思想,恩惠千古,泽被后世,被称为“万事师表”。古语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汉朝以来历朝历代都把儒学作为治世经传,极为推崇。伏尔泰,西方文艺复兴的大师,如此的崇拜孔子,以至二十年如一日的始终悬挂孔子的画像。他认为,孔子训导的儒生讲求气节、尊严、坐怀不乱,道德永比巴黎人来得清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他是世界的。从全球意义上来说,孔子的价值观念超越国界,超越时代;属于过去,也鉴照今天和未来。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北齐书·文苑传序》:“圣达立言!化成天下,人文也。” 几天前,北大教授张颐武说“一个姚明,一个章子怡,比一万本孔子都有效果”。我以为,章子怡只不过是现代流行的一个符号,至多百年而已,而孔子则是永不过时的“万事师表”。当然,章子怡的走红,使西方更了解中国人,中国艺术,然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岂是一个、一百个、一万个章子怡所能代表的。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圣人之风,山高水长。圣人的精神、思想是无人可及的。

   回眸历史沧桑,掩卷长思,荡气回肠。孔圣人的形象,如日月昭昭,如星辰离离,跃然纸上。颜渊叹之“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借着圣人的光芒,我再一次擦亮我的眼睛!

第2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知道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己,这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这告诉了我们:常常保持愉快的心情,做任何事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 “三个人一起行走,除了我之外的两个人,一定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己有没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第3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历代封建统治者,大都把孔子思想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阔,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全人类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

一,有教无类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做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因材施教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拘,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但都能学习各有成就。

三,教学并重

孔子“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移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中庸》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要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学习不仅仅使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使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的教育原则。

孔子在近三十岁时就可以开创“私学”,创立儒家学派,为春秋战国的学术复兴开辟道路。他的著述和教育经验,在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各国也影响很大。这主要由于他顺应了我国古代奴隶制文化向封建制转化的进步要求,也和他用毕生精力从事教育,提倡并亲身实践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教育的原则是分不开的。在孔子以前,教育原则、方法,多不顾及学生实际、施行不择手段的强迫教育,甚至采用“棍棒式”教育。从孔子开始,才有了循循善诱的正面疏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的重大改革与创新,也是孔子对教育业绩的一大贡献。孔子认为教师必须创设一个无所顾及的宽松环境,使学生有畅所欲言的机会;在学生发表见解的过程中,教师应有耐心、不要中途打断发言,更不可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若有学生不想发言或思想不集中,应等待一下,切勿急噪或批评斥责。相反,教师要进一步引导,给予必要的鼓励和赞许;教师总结,尽可能简明扼要,作到画龙点睛。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孔子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主张并实行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把以前的各个时期所流传下来的典章文献,都一一加以审定、推敲、编纂成册。正是具备了这个条件,所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个思想水平与业务能力不合格的教师,就谈不上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教好学生。更不可能坚持循循善诱和正面疏导教育的原则。为学生创社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真正做到畅所欲言、个抒己见。孔子已经认识到并提出:“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等主张。并把它贯彻到对学生的教育活动中去。他对于学生超过自己见解的言论,就公开表示向学生学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发现问题,也才能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以便有目的、有计划地“解惑”,使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若不具备宽松的环境条件,没有师生之间充分自由、平等的讨论,不充分体现民主性,那么,循循善诱、正面疏导,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满堂灌”,不能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等现象,无不与不具备上述条件有关。

关于教学方法孔子更有诸多辉煌创造,如: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温故知新、循序渐进,叩其两端、举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传,至今仍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见,孔子从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的作用、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设等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树,不仅为我国儒家教育思想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但是孔子的思想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弊端:

一,保守性。

孔子主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强调继承前人的传统,自己不要有新的创造。他本人讲学重点讲解“三代以来”的 典籍;晚年编写《春秋》,只重“述”,不讲“作”。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孟子、荀子都以阐发孔子的思想为宗旨,后人又以他们的著作作为研究对象。“言必称尧舜”,“非圣人之言不敢言”。你如果要变革,人们便回群起而攻之。这种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性,使得各种新生事物难以出头,难以发展。回顾一下20年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清楚的看到,附着与旧体制的旧思想是怎样顽固阻碍改革开放的,人们为解放思想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

二,压抑人的个性。

当时的社会是反对自我表现、张扬个性的,是主张夹起尾巴做人、不准越雷池一步的。就是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张扬个性的行为也不予认可。儒家的这一思想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千百年来,老师教育学生迷信圣人,迷信权威,要求学生只从老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结论,不要标新立异。如果谁敢于怀疑老师的话,轻则遭训斥,重则遭仗责。就是在今天的学校,老师虽然也提倡学生要敢于发表个人的意见,不要迷信权威,但在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些循规蹈矩的学生,还是引导学生求同而较少求异。对与个性突出、敢于坚持自己意见的同学,虽说不打击,但也要千方百计驯服他们。

三,官本位思想。

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封建等级制对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在那个时代,从社会到家庭,舆论都想人们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因此,社会看中读书,读书人都以踏上仕途为正道。一般人不必说了,就那些伟大的文学家也把为朝廷所用当成人生的最高追求,而一旦被朝廷摒弃 ,便郁郁不悦。像屈原、李白、杜甫就是这样的。真正超脱的,为数很少。他们希望建功利业,却错误的认为,只有做了官才能实现这一生目标,做官,就成了一代代人不懈的追求。到了现代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国人的官本位思想不仅没有淡化,反而强化了。由此可见,官本位思想已在社会各个阶层扎了根。

尽管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显出它的某些不合时宜,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永远不会过时。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他创立的一些教学方法对广大高校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孔子已经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作为师范类的大学生,更应该好好地研究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让孔子那博大精深、充满智慧之光的教育思想更好地为当前的素质教育服务。[

第4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

  他,一个智慧的老者,他,一个安详的智者;他站在云海里,居高临下地俯览着这混沌的世俗,因为他早已把它看透;他与爱生们悠然自得,向充斥着戎马生涯的世俗投去轻蔑的眼光,因为他们从容。他的学生们是一群热爱思考,放眼未来的可爱青年,他是一位善为人师,心怀天下的老师。他,是孔子。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漂泊、苦涩以及难以咀嚼的酸楚,因为某些原因,历代君王一直没能重用孔子,而孔子,却云淡风轻一笑而过。对于孔子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阳光心态和博大胸怀为这个迂腐的时代打开了一扇窗,为这个无色的时代增添了一抹彩虹。他的弟子越来越多,他,则张开双臂欢迎着每个人的到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快乐着、享受着。 

  和他的弟子在一起的时候,孔子几乎忘了世界,他陶醉在与学生们的交流之中,他确实是一个好老师。一次,颜渊,子路和孔子在讨论各自的志向,子路的志向豪放,颜渊的志向谦卑,但孔子是这样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希望老者都能安详快乐,朋友之间互相信任,小孩都得到关怀,这样,这个世界就美好太平了。孔子把天下的一切尽收眼底,他关心的不止是他自己的个人利益,更是关心着整个世界,把他温暖的心贴紧了整个世界。

   孔子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一直都和他的弟子们在游学,在这期间,也发生了一件事更体现了他的心胸宽广。一次孔子出游,不知道渡口在哪里,看到两个隐士在耕田,就吩咐子路去向他们询问渡口的位置。子路去问其中一个人,那人问他:“你是谁?”子路回答:“我是仲由。”那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那人说:“天下此时已经乱纷纷的了,像洪水一样到处都是,你要同谁去改变呢?你与其追随他,还不如跟着我们逃避这纷乱的社会呢,现在的社会,改变不了了。”说完,就继续耕田。子路回来告诉了孔子这一切。孔子神情怅然地说:“我们怎么能够与鸟兽一起生活呢?如果学到了知识不同天下的人在一起分享传授,又要同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有的是道德和正义,我孔丘就没必要千辛万苦去力求改变了。”孔子为整个社会着想,满心想要造福社会,也更体现出了他那心怀天下的伟大品质。

   其实,心怀天下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心怀天下的人能理解他人的做法,原谅他人的过错,有一颗能替他人着想的心。心怀天下也是一种力量,一种智慧。心怀天下的人能够充分地理解别人,也善于发现美。而孔子,不就是一个笑对人生从容镇定的老者吗! 

  心怀天下,一种平凡灿烂的美,一种不需包装的华丽。孔子,一个思想早已穿越了时光,洞察了人性的智者,也是一个心怀天下的老人,他愿平平淡淡安安稳稳从从容容淡淡定定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心怀天下,让心中充满关怀与爱,让人世遍布温暖与阳光……

本文来源:http://www.stqhjy.com/shiyongwen/94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