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十二篇

| 点击:

【www.stqhjy.com--随笔】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十二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1

《容斋随笔》原文和译文

容斋随笔

原文: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U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译文: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己很恼火。后来,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龙信,恣意妄为,箫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安禄山)依仗主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山反叛以后,萧}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他听说大将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避乱,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不坚守,t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陡,并客居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U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李白,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U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士对永王李U的召见辞而不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2

容斋随笔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8~11小题。(12分)

【甲】

于是(邹忌)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臣之妻私臣( ) (2)皆以美于徐公( )

(2)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 )(4)今有人十年长患( )

【答案】私:偏爱 于:过,比 谏止:劝阻 患:患病

【解析】“私”原指偏私,不公道,这里是妻子对丈夫的感情,因此可以解释为偏爱。“于”作介词用时,有如下三种意义:①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对象等,可译作“在”、“到”、“向”、“从”、“对于”等。②表示比较,相当于“过”。③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可译作“被”。“美于徐公”即“美过徐公”,也就是“比徐公美”。“谏”意为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之改正错误和过失。“止”是禁止,阻止之意,“谏止”在这里可译作“劝阻”。“患”有担忧,忧虑和忧患,灾祸两个义项。由“忧患,灾祸”引申出“毛病”、“疾病”、“患……病”三个义项,句中“长患”可以理解为长期(久)患病。

9.把下面句中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原文: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原文: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

译文:

【答案】(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

(2)如果一定要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上一百里路,那是绝对不行的。

【解析】(1)“谤讥”是古今异义词,文中是“批评议论”的意思,不能解释为“诽谤,讥讽”;“闻”也是古今异义词,是听的意思。(2)“使”是一词多义,其中有“命令,派遣”的义项,由此转译为“让”,进而引申为“以致,致使”。在此译作“让”。“负”译作“背”。“得”有“得到,获得”与“表示情况允许,‘能够’、‘可以’之意”两种解释,此间取第二种解释为合理。

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3分)

答:

【答案】“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

【解析】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都会紧挨着代词,分析本句可知,词指代的是“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就是在朝廷上战胜对方,战胜对方的方法是多样的,最直接的手段是军事,即发动战争,但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在诸侯纷争的时代,军备自然不能少,但是如果通过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使对方臣服,那也是上上之策。齐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从而使齐国内政修明,吸引各诸侯国前来朝见齐王,就是能够“战胜于朝廷”的具体措施。

11.甲、乙两文中邹忌和魏征劝谏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加欣赏谁?请简述理由。(3分)

共同点:

更欣赏 。理由是:

【答案】目的相同: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方式相同:都采用了设喻说理,委婉劝说。

更欣赏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魏征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条,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大的作用。

更欣赏邹忌。有胆有识,明智,精细,以自身的事情,现身说法,巧妙设喻,暗示。委婉讽(劝)谏,使齐王猛醒,从而纳谏除弊,兴国安邦。

【解析】相同点:都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不同点: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劝谏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德义,使国安。邹忌为齐相,看到齐国种种政治弊端,想到“王之蔽甚矣”,勇于规劝齐王纳谏除弊,修明政治。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3

容斋随笔·卷六·鲁昭公原文附翻译

卷六·鲁昭公

作者:洪迈

春秋之世,列国之君失守社稷,其国皆即日改立君,无虚位以俟者。惟鲁昭公为季孙意如所逐而也于齐,又适晋,凡八年乃没。意如在国摄事主祭,岁具从者之衣履而归之于乾侯。公薨之明年,丧还故国,然后其弟公子宋始即位,他国无此比也。岂非鲁秉周礼,虽不幸逐君,犹存厥位,而不敢绝之乎?其后哀公孙于越,《左传》终于是年,不知悼公以何时立也。

译文

春秋时代,各诸侯国的国君一旦失去了王位,这个国家马上就另立新君,没有把王位空在那里等人。唯独鲁昭公是例外,他被擅权的季孙意如驱逐后,先逃亡齐国,又到晋国,流亡了八年才死去。这八年间季孙意如在国内总揽大权,主持祭祀,并且每年都把参加祭祀的人的衣物交给乾侯。鲁昭公死后第二年,灵柩又回到了鲁国,然后他的弟弟公子宋才开始登上王位,这在别的国家没有的事。这大概是因为鲁国坚持了周朝的`礼仪,即使国君不幸被驱逐了,他的国君的位置仍然存在,没人敢使之中断吧!后来鲁哀公也逃亡到了越国,但是《  左传》 记事到这时为止,此后鲁悼公究竞何时继承了哀公的王位,也就不知道了。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4

《容斋随笔》阅读以及答案

治盗法不同

唐崔安潜为西川节度使,到官不诘盗。曰:“盗非所由通容,则不能为。”乃出库钱置三市,置榜其上,曰:“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未几,有捕盗而至者。盗不服,曰:“汝与我同为盗十六年,赃皆平分,汝安能捕我?”安潜曰:“汝既知吾有榜,何不捕彼以来?则彼应死,汝受赏矣。汝既为所先,死复何辞?”立命给捕者钱,使盗视之,然后杀盗于市。于是诸盗与其侣互相疑,无地容足,夜不及旦,散逃出境,境内遂无一人为盗。

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及得李公择治齐州事,则又不然。齐素多盗,公择痛治之,殊不止。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刺为兵,使直事铃下。间问以盗发辄得而不衰止之故。曰:“此由富家为之囊。使盗自相推为甲乙,官吏巡捕及门,擒一人以首,则免矣。”公择曰:“吾得之矣。”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则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

(选自《容斋随笔》)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乃出库钱置三市(市场)

B、予每读此事,以为策之上者(鞭子)

C、他日得黠盗,察其可用(狡猾)

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依赖、仗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然后杀盗于市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B、何不捕彼以来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C、如安潜之法可谓善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而齐盗反恃此以为沉命之计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

②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

小题4:崔安潜和李公择治盗的方法各是什么?作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C

小题3:①如果同伙告捕,则免其罪,赏钱和一般人一样多。

②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

小题4:崔安潜: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1分)李公择:窝藏盗贼的,一律拆除房子。(1分)

作者的启示: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2分)

小题1:试题分析:“策”在文言文中是个多义词,在这里是“策略、谋略”的意思,在“执策而临之”中是“鞭子”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在”的于是;B项中前一个“以”表修饰,后一个“以”是“以为、认为”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的”的意思;D项中前一个“而”表转折关系,可理解为“但”,后一个“而”表顺承关系。经分析本题应选A、C两项。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①句中的关键词有“侣者(同伙)”、“释(免)”、“其(他的)”、“平人(一般的人)”

②句中的关键词有“乃(于是,就)”、“之(的)”、“遂(于是、就)”、“清(绝迹)”。最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小题4:试题分析:崔安潜:“告捕一盗,赏钱五百缗。侣者告捕,释其罪,赏同平人(告发和捕捉到一名盗贼,赏钱五百缗;告发同伙的,可免罪,并有和一般人一样多的赏钱)”;李公择:“乃令凡得藏盗之家,皆发屋破柱,盗贼遂清(于是,便下令凡是窝藏盗贼的人家被发现后,一律拆除房子。没过多久,盗贼就绝迹了)”。

作者的启示:予乃知治世问事,不可泥纸上陈迹。变而通之,可不存乎其人哉!(我从上述两件事中认识到,世上的事情,不能拘泥于书本上的记载。可见根据具体情况有所变通,关键还是事在人为。)学生答题时,把文言语句写成白话文即可。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5

【原文】

东坡《志林》云:“白乐天尝为王涯所谗,贬江州司马①。甘露之祸,乐天有诗云:‘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知者以乐天为幸之,乐天岂幸人之祸者哉?盖悲之也。”予读白集有《咏史》一篇,注云:九年十一月作。其词曰:“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为甘露事而作,其悲之之意可见矣。

【注释】

①司马:西周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春秋、战国沿置。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隋唐以后为兵部尚书的别称。

【译文】

苏东坡的《志林》说:“白居易因为王涯向皇帝进谗言,而被贬到江州作司马。甘露之变发生后,白居易作诗说:‘当君自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不了解的,以为白居易是在庆幸他们的死。难道白居易是幸灾乐祸的人吗?实际上是悲痛他们的死呀!”我读白居易的作品,其中有《咏史》一篇,他自己作注说:太和九年(835)十一月所作。诗的内容是“秦磨利刃斩李斯,齐烧沸鼎烹郦其,可怜黄绮入商洛,闲卧白云歌紫芝,彼为菹醢机上尽。此作鸾凰天外飞,去者逍遥来者死,乃知祸福非天为。”正是为甘露事件而写的,痛惜他们的悲伤之意已经十分清楚了。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6

《容斋随笔·卷九·汉官名》原文及翻译

原文

汉官名有不书于《百官表》而因事乃见者。如行冤狱使者,因张敞杀絮舜而见;美俗使者,因何并代严诩而见;河堤使者,因王延世塞决河而见;直指使见,因暴胜之而见。岂非因事置官,事已即罢乎?

译文

汉朝有的`官名没有记录在《 百官表》里,而通过有关事件的记载才可以看到。例如“行冤狱使者”,通过张敞杀絮舜的事可以看到;“美俗使者”,通过何并代理严诩为撅川太守的事可以看到;“河堤使者”,通过王延世堵塞黄河决口的事可以看到;“直指使者”,通过暴胜之的事可以看到。这难道不是由于具体事务设置官位,事情结束就撤除吗?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7

守正而日新随笔

故宫本以其庄严威武著称,此次宣传,被称“花式卖萌”,创意无限,进而引来热议,亦有质疑一片。面对争议,“院长在线”特此发文,以明心志。

文化创意产品,热度不减,销售屡创新高,何也?曰:守正而日新。坚守正道又日日超越,笃思创新。故宫以文物为骨、文化为魂、创新为肌,以求重塑新生。破昔日古板之风,树今朝创新之旨。不忘文化守正之道,以创意吸引后生,可传承我中华之魂,丰韵其神。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创新之道,不可轻废。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以顺应时代之潮流。以故宫本身而言,大清故宫,帝国中枢,皇家威严。而清朝泥古不化,不思革新,不求进取,终至国破家亡,丧权辱国,其耻难雪。名为“故”宫,不可遵循“故”道,固守刻板。日新之举乃基于正,不忘文化之魂,亦不欺今日之新,以播其文化,顺其潮流,创其新高。

视古今中外成败之林,守正创新者立于不败之地。外有毕加索,传象征派之风,创立体派之新。内有张大千,秉千年国画之粹,创泼墨山水青绿画派之始。二人会晤互学,成一时双璧。而张大千更为我故宫学习之楷模。若其一味模仿古韵,不过仿画高手,然其博学广纳,创新笃思,融中西神韵,得世界认可。其守正日新之举,复兴国画之魂,又使其顺应时代,得以推广全球。

南宋朱熹,国学大儒,草创理学,名垂千古。坚守儒家正统,又创理气道统之论。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之举正是源头活水,注入中华文明之潭,更添新意,更养得潭中众生。儒家学说,若无守正创新之道,何来宋朝中兴?必将为佛道之说湮没。试问古今学者创举,何尝不为兴民族文化?不为国家可自强于民族之林?今日众人担忧,大可宽心,故宫虽创新,其文化内核不变,只为我民族之兴、文明之传、思想之新。

身为院长,常思己责。以守正为己任,以创新为己责。守正日新之道,非独适于故宫,故宫以其创举,引文化之思,经济之盛。唯愿我民族众人,不忘坚守正道,笃思日新。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8

《容斋随笔·卷十三·国朝会要》原文及翻译

原文:

作者:洪迈

国朝会要,自元丰三百卷之后,至崇宁、政和间,复置局修纂。宣和初,王黼秉政,罢修书五十八所。时会要已进一百十卷,余四百卷亦成,但局中欲节次觊赏,故未及上。既有是命,局官以谓若朝廷许立限了毕,不过三两月可以投进。两黼务悉娇蔡京所为,故一切罢之,官吏既散,文书皆为弃物矣。

建炎三年,外舅张渊道为太常博士,时礼寺典籍散佚亡几,而京师未陷,公为宰相言:“宜遣官往访故府,取见存图籍,悉辇而来,以备掌故。”此若缓而甚急者也。宰相不能用,其后逆豫窃据,鞠为煨烬。吁,可惜哉!

译文:

作者:佚名

本朝会要,自神宗元丰年间的三百卷之后,直到徽宗崇宁、政和年间,才又设置机构编纂。宣和初年,王黼就任宰相主持政务,撤销五十八所修书机构。当时会要已进呈朝廷一百一十卷,其余四百卷也已完成,但会要所企图多次呈上以求多次得赏,所以没有全部进呈。撤消会要所的`命令下达之后,主管官吏又说如果朝廷允许定下期限了结,不超过三两个月便呈献。

可是王黼力求全盘纠正蔡京所作之事,所以一切统统撤消,官吏遣散之后,文书全成了丢弃之物。建炎三年,高宗岳父张渊道任太常博士,当时礼寺所存黄册图籍,散佚不多,而且京师尚未陷落,张渊道向宰相建议:“应派专人前往京师藏书旧址寻访,取出现存图书典籍,全部装车运来,以备查询掌故。”这是一件看似平常却又亟待解决的事。宰相不予采纳,后来被伪齐刘豫窃据,多被烧成灰烬。唉,可惜啊!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9

容斋随笔诸葛公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

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盖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锺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所谓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步,事一旦之谲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

译文

诸葛孔明是千载伟人,他用兵行军,指挥作战,都以仁义之道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他的思虑行为,全都出于对刘玄德(刘备)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自耕田谋生,假如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刘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就是一定的。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刘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和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能互相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占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掌权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百姓信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死时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才能,你可以自取为帝。”后主刘禅虽然平庸怯懦无所建树,也把整个国家交给他而毫无怀疑。对下,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和骠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廖立恸哭落泪,李严病发死去。后主身边多奸佞之臣,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的。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将士如林,却不敢发一兵一卒一箭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岐山,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惧老虎,魏国将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的营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锤会征伐蜀国时,特地派人到汉川祭礼诸葛亮庙,并下令军士,禁止在诸葛亮墓附近砍柴,这难道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他想仿照韩信故事,从暗道和诸葛亮在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公真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阴谋诡计,他正要率领十万大军,占据要道去正面讨伐敌人。他竖起大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京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难道又能隐秘行动,暗中行事,以诡诈之计图谋咸阳吗?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不幸死去,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诗已经全部说明白了。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10

【原文】

鲁直《题阳关图》诗云:“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又《集》中有《书韦深道诸帖》云:“斛律明月,胡儿也,不以文章显,老胡似重兵困敕勒①川,召明月作歌以排闷。仓促之间,语奇壮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予按《古乐府》有《敕勒歌》,以为齐高欢攻周玉壁而败,恚愤②疾发,使斛律金唱《敕勒》,欢自和之。其歌本鲜卑语,词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鲁直所题及诗中所用,盖此也。但误以斛律金为明月,明月名光,金之子也。欢败于玉壁。亦非困于敕勒川。

【注释】

①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②恚愤:愤怒。《后汉书·隗嚣传》:“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

【译文】

黄庭坚的《题阳关图》诗中说:“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他的.文集中又有《书韦深道诸帖黄庭坚》说:“斛律明月,本是胡人,其文章并不出名。老胡高欢因重兵被困于敕勒川,便召斛律明月作歌解闷。(虽然是他)在仓促之间完成作品,但歌词竟如此雄壮有力,气势磅礴,这大概是因为作者毫不掩饰地抒发感情、描绘当时真实情景的缘故吧!”我查考《古乐府》中有《敕勒歌》,实际上是北齐高欢攻打北周的玉壁时惨遭失败,由于悲愤过度而生病,于是让斛律金唱《敕勒歌》,高欢亲自和乐。歌词本是鲜卑语,内容是“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庭坚所题写的《阳关图》和诗中所引用的(典故),大概都来源于此。但是他却把斛律金误以为斛律明月。斛律明月名叫光,是斛律金的儿子。而且高欢是在玉壁被打败,而非被困于敕勒川。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11

容斋随笔·卷十三·一以贯之的原文及翻译

卷十三·一以贯之

作者:洪迈

“一以贯之”之语,圣贤心学也。夫子以告曾子、子贡,而学者犹以为不同。尹彦明曰:“子贡之于学,不及曾子也如此。孔子于曾子,不待其问而告之,曾子复深喻之曰‘唯’。至于子贡,则不足以知之矣,故先发‘多学而识之’之问,果不能知之以为然也,又复疑其不然而请焉,方告之曰‘予一以贯之’。虽闻其言,犹不能如曾子之唯也。”范淳父亦曰:“先攻子贡之失,而后语以至要。”予窃以为二子皆孔门高第也,其闻言而唯,与夫闻而不复问,皆已默识于言意之表矣。世儒所以卑子贡者,为其先然“多学而识之”之旨也,是殆不然。方闻圣言如是,遽应曰“否”,非弟子所以敬师之道也,故对曰“然”,而即继以“非与”之问,岂为不能知乎?或者至以为孔子择而告参、赐,盖非余人所得闻,是又不然。颜氏之子,冉氏之孙,岂不足以语此乎?曾子于一“唯”之后,适门人有问,故发其“忠恕”之言。使子贡是时亦有从而问者,其必有以诏之矣。

译文

作者:佚名

“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这番话,是圣贤治学的心得,孔老夫子把它告诉曾子、子贡,可是学者们却以为其中有什么不同之处。尹彦明说:“子贡在学习上,赶不上曾子到这种程度。孔子对曾子,不等他发问就告诉他‘贯穿一个墓本观念’那番话,曾子再加深刻理解而说‘是的’,至于子贡,就不能直接听懂那意思了,所以孔子先提出我是否‘多多地学习又能记得住’的问题,子贡果然不懂这问话的`真义而认为孔子说得对,接着又怀疑恐怕不对而问孔子,孔子这才告诉他‘我有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子贡尽管听到这话,仍不能象曾子那样答‘是的’, ”范淳父也说:“先否定子贡的失误,然后再把问题的要害告诉他。”我个人认为曾子、子贡都是孔子门下的高足弟子,他们听到孔子的话答“是的”也好,或者听到后再提出疑问也好,其实都已把孔子的言外之意默记于心了,社会上的儒生们贬低子贡的原因,在于他先赞同了“多多学习又能记得住”这句话的含义,这看法恐怕不对。刚刚听到圣人的话这样讲,当即回答说“不对”,并非弟子用来敬重师长的作法,所以先回答说“是的”,然后紧接着用“不是这样吗”的方式提出疑问,难道就是不能听懂那话的意思吗?有人甚至认为孔子经过选择再告诉曾子、子贡,大概不是其它人所能听到的,这看法又不对了。颜氏、冉氏的子孙颜渊、冉求,难道就不可以告诉他们这些话吗?曾子在答应了一声“是的”之后,刚巧有别的学生问他,所以发挥出“老师的学说只是忠恕两个字”的说法,假使子贡当时也有人紧接着问他,他一定会有什么话告诉他们的。

容斋随笔正公守桐庐篇12

《容斋随笔卷四二疏赞》文言文及翻译

作者:洪迈

作议论文字,须考引事实无差忒,乃可传信后世。东坡先生作《二疏图赞》云:“孝宣中兴,以法驭人。杀盖、韩、杨、盖三良臣。先生怜之,振袂脱屣。使知区区,不足骄士。”其立意超卓如此。然以其时考之,元康三年二疏去位,后二年盖宽饶诛,又三年韩延寿诛,又三年杨恽诛。方二疏去时,三人皆亡恙。盖先生文如倾河,不复效常人寻阅质究也。

翻译

作议论性的文章,必须考证所引事实没有差错之后,才可以使之流传于后世。苏东坡先生所作的《 二疏图赞》 中说;“西汉孝宣帝重振汉朝,以法治国驭人。先后杀掉了盖宽饶、韩延寿和杨怀,这三位都是忠臣。疏广、疏受二先生很怜悯他们,以致为此而振袂脱屣。假使他们知道自已是区区小臣,他们就不会盛气凌人。”东坡先生作文的"立意就是如此超绝卓异。但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考察,宣帝元康三年,琉广、疏受二人已经去职,此后二年盖宽饶被杀,又过了三年,韩廷寿被杀,又过了三年杨挥被杀。当疏广、疏受二人免职时,三人都还安然无恙。大概东坡先生文思敏捷,不象平常那样重于考究事实罢了。

本文来源:http://www.stqhjy.com/suibi/73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