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tqhjy.com--文学】
作家,泛指以文化创作为业,以写作为主的文学创作工作者,也指文学领域有盛名成就的人。因此,一般能被称为“作家”者,其作品大都能够获得出版发行,历史悠久。相对于“作者”一词而言,“作家”一词的褒义较强,所以这词有时会被用作为一种敬称。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专题作家复习资料集合3篇,欢迎品鉴!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之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三次“伟大飞跃”精准概括了中国共产党97年的奋斗历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认真回顾与总结这三次“伟大飞跃”,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一、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站起来”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时代主题,是“富起来”“强起来”的根本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首要奋斗目标。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中国人民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代表最先进的阶级,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显示出旺盛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成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带领中国人民勇于斗争的先锋队。
带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政治前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引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征程。党领导人民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不仅在赢得政治独立之后又赢得经济独立,而且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形成了立足国情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立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
在这一次伟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经过延安整风和党的七大,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全党认同并写入党章,成功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了重要理论准备。
二、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富起来”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价值目标,是“强起来”的经济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30多年的努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高居世界第二位。我国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富起来”成为现实。这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这一次伟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党所处历史方位,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政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极大增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等,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我们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运用法律手段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党的理论创新全面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坚定不移推进社会建设,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坚定不移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实现人民军队革命性重塑;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等等,可以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走向辉煌,伟大祖国健步走向强盛,中华民族昂首走向复兴。
在这一次伟大飞跃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
四、三次伟大飞跃的历史启示
回顾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历程中经历的这三次伟大飞跃,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共同的历史启示。
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保证。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就不可能实现。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只有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才能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思想保证。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是指引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革命建设与改革的新鲜经验,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和人民开拓奋进才会始终有光辉旗帜的引领,真理光芒才能转化成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物质力量。
始终坚持紧紧依靠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源泉。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入领会和牢牢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始终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不断迈进。
始终坚持及时解决时代重大问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方法论。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己的问题。三次伟大飞跃昭示我们,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科学把握、及时解决存在的重大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和事业发展的路标。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越是要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勇于正视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始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艘巨轮破浪前进,行稳致远,胜利到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作者: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
【论文关键词】 现代化 落后国家 外源性现代化 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
【论文摘要】 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深入研究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教训,实事求是的总结一些历史经验作为借鉴,对于创造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现现代化不仅是我国从近代以来就追求的主体 目标 ,而且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很早就曾根据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民族普遍交往的事实,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视角,科学地分析、预见了人类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他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过一句名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罗荣渠在其《现代化新论》中指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深入研究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教训,实事求是的总结一些历史经验,对于创造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社会理论及关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设想
在马克思的着作中,马克思早已形成关于“现代”的科学概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当时 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一词并非是对当时时代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划分新时代的根据是生产方式的变化。他认为,从 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它开创了世界历史,“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从此,“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而这个不同于中世纪的“现代生产方式”所引起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的新时代,就是马克思着作中“现代”的含义。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他关于现代化的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现代化过程,实质上是指 16世纪以来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动力所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进而引起社会生活全面变革的过程,是新的文明出现的过程。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就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
在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相当于“第二阶段”,对应的是商品经济形态。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历史暂时性。马克思在指出 19世纪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与科学的力量的同时,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对抗性矛盾,即“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指出,只有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和有计划的组织社会生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整合,形成自由人联合体。② 东西方社会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东方社会还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前现代社会。l9世纪 50年代中期,马克思开始关注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着名论断。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这些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凭其自身的力量,是没有进行变革和现代化的手段,或制度上的推动力的。在l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亚洲摆脱闭关 自守的国家建立现代工业的道路,只能是“西方化”或“欧洲化”的道路。
70年代到 8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从东方社会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环境出发随着对俄国公社发展道路的深入探索,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即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走向社会主义。这个特定历史条件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的条件:外部条件即恩格斯后来强调指出的是“外部的推动,即西欧经济制度的变革,资本主义在最先产生它的那些国家中被消灭”。③内部条件应同时具备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存在;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的存在。⑤同时,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跋》中还表达了不要盲 目搞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出“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只有高得多的发展阶段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⑥
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社会理论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现代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即实现了现代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未来社会。东方前现代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也可以走向社会主义。但无论是东方的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社会主义其根本点是必须是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而实际的进程是,20世纪的社会主义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都是前现代社会。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有质的区别的。由此决定,这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在这个问题上的偏差和失误正是社会主义发生曲折乃至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失误
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其起始动力来源于西方的冲击。西方的入侵把中国卷入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从此实现现代化成为了不可逆转和迫在眉睫的任务。在 20世纪前半期,中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异常曲 折和复杂的,正如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与中国走向衰败、沦为半殖民地以及各种革命运动连绵不断的过程重叠在一起的”。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不存在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两个条件,即主权独立和治权集中,一直面临着现代化的危机。由此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变革的过程沿着从保守主义到激进主义的上升路线发展,而且愈演愈烈,以至于在 20世纪初期,革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唯一路径。通过革命化走向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道路。这是有它的必然性的。然而,这不得不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从 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一直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始终没有走上迅速发展的富强之路,反而,中国的现代化走上了异常曲折的进程。这是为什么呢?罗荣渠指出:“自下而上的革命本来是推动现代化的最激进方式。但一场革命变革社会的实际成效与变革的方向,并不取决于革命家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各种主客观条件。革命对旧制度的打击和瓦解的程度,既取决于原有制度结构已经腐朽的程度,又取决于革命所代表的新兴社会经济力量已经成熟的程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却推动了治权的进一步分裂,权力分散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1928年的国民党政府虽然初步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由于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直接或间接插手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它的统一是有限的,仍然处于现代化的困境之中,没有促进中国农业商品经济化的成功。日本的入侵又使国民政府再次陷入主权危机和治权分裂的两难境地,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现代化成为“被延误了的现代化”。⑨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此主导着中国政治和历史的进程。革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既紧密相连又关系紧张,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及社会主义革命后现代化受挫的同一原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同时又成功处理了革命两步走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正确解决了反帝反封建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肯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因为当时条件下,资本主义是中国这种落后的小农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唯一进步的道路。中共也由此有效地争取和联合了广大中间势力和中间阶层,以至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革命的胜利。建国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实行了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道路,即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下,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保持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使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①为生产力和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了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认识到 “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应该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取得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然而,正当人们为中国的现代化欢欣鼓舞时,现代化的危机爆发,并进一步引发政治危机。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左倾思想开始占上风,阶级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反思革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受挫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二者的关系没有弄清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真正认识。其中一条就是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对于我们这样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现代化,而不是从教条主义出发,按照马克思设想的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又混淆了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化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社会主义者看来,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西方的现代化就是通过资本主义方式实现的,而社会主义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产物,因此 ,往往把市场经济、财产权、法治、权能分立、民营经济等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内核而彻底地抛弃。殊不知,这些也是现代化转型所必需的。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 1953年就提出了工业化的目标,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还确定了“二步走”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建立的还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政治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而且愈来愈僵化,完全排斥市场机制,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特别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以革命促生产,大搞阶级斗争和政治动员,以至于根本无法组织大规模有序的经济建设,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后便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三、借鉴世界现代化建设规律,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首先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正处于初级阶段,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就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而把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置于了正确的轨道之上。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特别是明确阐述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为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奠定了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由此,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此基础上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富强、民主、文明这三大目标拓展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提出三大文明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的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标志中共对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对现代化的理解更加全面了。以胡锦涛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思路,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至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最终形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逐步明确起来,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始阶段的主题。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及取得的成就,我们可以明确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在经济上的根本性突破在于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按照马克思经典作家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的。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经济按比例发展,不存在商品和货币,当然不可能有市场和市场经济。但中国社会主义却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而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重大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根本原因。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现代化作为一个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它的实现是一个全面且复杂的过程。经济上或工业上的现代化未必会使政治、文化和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提升。就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来看,政治民主化和国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往往都是基于保护经济自由化的需要而形成的。而相对于我们先经济自由化而后政治民主化的国家而言,政治民主化的实现往往与生产力的提高及工业化的实现是脱节的。而经济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不仅不能保持政治上的长久稳定,也难以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完成这一政治演化的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只有紧紧抓住现代化建设的主题,借鉴世界现代化建设的规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中国社会主义才能从“不够格”到“够格”。中国的现代化如今面临许多艰巨复杂的难题。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转变政府职能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我们从现代化的角度,用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来进行分析和解决。同时,必须借鉴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放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来考察,从而不断提升我们认识这些问题的层次和境界。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知识化、信息化等一系列“化”都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学习和研究世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了解和吸收现代化早发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作为借鉴,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够少走弯路,减少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承叔.打开东方社会秘密的钥匙——亚细亚生产方式与当代社会主义[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0.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美]塞缪尔 ·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①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775、330、294页。
③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724、442页。
④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767、769页。
⑦(美)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考试吧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 32页。
⑧⑨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一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 301、235页。
上一篇:初一学生语文学情分析(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