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tqhjy.com--故事】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色经典故事100字左右简短范文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946年的一个秋天,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悄悄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这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小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 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一九三六年七月,我们红四方面军过草地。经过半个月的长途跋涉,来到了水旱相接的边缘地带。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来到了。
总司令身穿打了不少补丁的灰色粗布军服,脚穿一双草鞋,背着一个斗笠和一个公文皮包,拄着一根棍子,棍子的两头已近磨得溜光圆滑。为了党的事业日夜操劳,加上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总司令比过去显得黑瘦,额上的皱纹也比过去深了,密了。
总司令站在一个草坡上,边喊边招手:同志们快来呀,告诉你们几个好消息。
一霎时,这喊声就把大家吸引到草坡的四周来了,总司令看前面的人群,兴奋地说:第一个好消息,毛主席领导的北上红军和陕西的红军打了大胜仗啦!总司令把“大胜仗”三个字拉得长长的,加重了语气。人群沸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总司令也激动得和大家一道使劲地鼓掌。接着,总司令又报告了两个好消息:我们已经渡过了最艰难的水草地,而且有了一条牦牛。
“牦牛!”很多人惊喜得叫起来。在这个渺无人烟的草地上,哪来的牦牛呢?经过总司令的解释,才知道是先头部队送给我们的。最近一个星期,我们每天两餐,每餐只有二两左右的炒面泡水充饥,再过几天,二两炒面也会发生困难。现在居然有了一条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把牦牛杀了,美美地吃一顿。”我们都这样想。但是仅仅一条牦牛,怎么够好几百口人吃呢?
总司令一下就把我们的心思猜中了,他笑着说:不能一顿吃了呀,最困难的时刻还没有到来哩。同志们,过日子要有个长远打算,不能光看到鼻子尖上。宁愿顿顿缺,不愿一顿无呀!我们四川有句俗话,“有了一顿充,没有了敲米桶”,我们可不能那样啊!
听着总司令的话,我们顿时觉得脸上有些发烧,内心感到很惭愧,大家纷纷议论要把这条牦牛留到最困难的时候。
总司令说:我的意见是把牦牛杀了,留下牛皮牛肉做干粮。牛骨头炖野菜,营养好的很,是我们今天最好的晚餐。等一会,大家去扯点野菜吧,他说罢,用征求意见的眼光向四周看。
“好!”“同意!”大家喊了起来。
开始挖野菜了,我们几个女同志走在一块。这时,总司令又出现在我们身旁,他给我们介绍草地上的各种野菜的名称:什么牛耳大黄、灰灰菜、野葱、车前草……总司令还能说出各种野菜的生长期和味道。我们一面按照他的指点挖野菜,一面想:总司令对野菜这样熟悉,他一定没少吃。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和红军战士一道,历尽千辛万苦……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总司令几眼,看到他那显得有些苍老却十分刚毅的面容,看着他那露这一道道青筋、正在拉扯野菜的手,我的心无法平静下来。
总司令一面细心地寻野菜,一面给周围同志分析当前的国内形势,教导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怎样对待困难,经受生活的严峻考验。他说:只要我们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就一定能走过草地,到达陕北,见到毛主席;就一定能壮大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取得革命的胜利。听着总司令的话,我浑身增添了力量,连肚子也不象刚才那么饿了,拔起野菜来也格外轻快了。
草地上的野菜并不多,寻了个把钟头,每个人才弄到一小把。我们把野菜洗干净,送到炊事班去。
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一块块巴掌大的牛骨头,被沸腾的水卷起来又按下去。一阵微风吹来,香喷喷的牛肉气味直钻鼻孔。大家谈笑着,赞美着,都说今天的晚餐是一顿丰盛的“牙祭”。
开饭了,就餐的人们,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都有。草地真是一个又大又好的露天餐厅。我盛了一碗野菜坐下来,一眼就看到总司令也端着一碗野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哩。他边吃边向旁边的战士们称赞野菜的味道。战士们见首长和自己在一块吃野菜,又是那么平易近人,一点也不感到拘束,都争着与总司令拉话。
一个年轻的警卫员端着个大碗递给总司令,这是一碗米粥。粥可真稀,人影子都照得出来。总司令瞧了瞧,皱着眉头问:“这是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说:“先头部队送牦牛来时,顺便捎来一点点大米给您熬粥喝。”总司令温和地说:“给病号送去吧。我吃牛骨头煮野菜,营养好的很。”说罢,夹把野菜往嘴里送。他吃地那么香甜,看不出有丝毫难咽的样子。说实在的牛骨头炖野菜,闻起来香喷喷的,可一吃起来就不是滋味。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
警卫员知道总司令是说一不二的,尽管心里有些舍不得,也只好端着稀粥向病号那边走去。
病号中有个是党校二连连长,发高烧已经两天了,一点食物也没沾牙。可是他宁愿自己多忍受点艰苦,也不愿吃掉自己敬爱的首长的稀粥。其他几个病号也和他一样。警卫员没法,只得仍旧端回去,可是总司令又叫他送过来。这样来回几趟,弄得警卫员不知听谁的好。怎么办呢?稀粥都要凉了。大家知道我和总司令比较熟悉,便推我去劝说。
我走近总司令,说:“总司令,我看着稀粥还是应该您吃。论职务,您是首长;论年纪,您比我们大;论身体,您不比我们青年人。”我边说边扳指头,一口气把想好的这些理由都说出来。总司令听了,呵呵地笑起来,他踱到人群中间,用平稳清晰的语调说:“同志们,稀粥还是应该病号吃,他们有病啊!”总司令说着,慈祥地望着大家。大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这在这时,康克清同志来了。她明白面前所发生的事情后,就从警卫员手中接过粥碗,对总司令说:“老总,你就尝尝吧。你不吃,他们是不会吃的。”说罢,用勺子盛了两三口粥倒在总司令冷碗中,余下的分给四个病号。总司令喝完粥,举起碗来向着病号说:我已经吃了,同志们快吃吧!
那个连长噙着眼泪,向其他病号说:“吃吧,不吃会辜负总司令的心意的。”病号都被感动得哭了。我们望着敬爱的总司令,心里感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
夕阳把草原映得更加光辉灿烂。总司令那稳健的身躯,有如一株青松,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巍然高大。
在英烈的故乡,刘胡兰烈士的英名与事迹深深铭刻在当地干部群众心中,她信仰坚定、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几代人,并同毛泽东主席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一起,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励精图治,奋勇前进。
1932年,刘胡兰出生在山西文水县云周西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山西人民开展救亡运动,文水县也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从此,刘胡兰开始接触到革命道理,懂得了一个人怎样才能活得有价值、死得有意义。她积极参加村里的抗日儿童团,和小伙伴一起为八路军站岗、放哨、送情报,在前线表现得十分勇敢,不但为伤员包扎伤口,而且还帮助战士们运送弹药。这时的刘胡兰才13岁。后来,刘胡兰当上了云周西村妇救会秘书。她发动群众斗地主、送公粮、做军鞋,还动员青年报名参军。刘胡兰在斗争中经受了严峻考验,于1946年6月被正式批准为中共候补党员。这一年,她才14岁。
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被国民党军和地主武装抓捕了。在敌人威胁面前,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说:“怕死不当共产党!”敌人没有办法,将同时被捕的6位革命群众当场铡死。但她毫不畏惧,从容地躺在铡刀下。她以短暂的青春年华,谱写出永生的诗篇,以不朽的精神,矗立起生命的宣言。
1947年3月下旬,毛泽东主席在陕北转战途中,亲笔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年8月1日,中共中央晋绥分局作出决定,追认刘胡兰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英雄浩气传千古,胡兰精神照后人。
“刘胡兰精神就是忠诚、责任与奉献。”为了纪念刘胡兰,宣传刘胡兰精神,文水县南武乡南明阳村村民吕庆
和骑着摩托车奔波万里,完成了百场刘胡兰革命电影走遍全国义映活动。吕庆和告诉记者:“几十年来,刘胡兰精神一直激励着我工作、生活,在别人眼里,我是赴疆勇士、单骑英雄,可在我看来,我只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当年刘胡兰被捕、就义的文水县云周西村观音庙附近,已建成刘胡兰纪念馆。高大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中央,刘胡兰雕像气宇轩昂。这里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清明节前,天天都有千名群众自发组织前来参观瞻仰,缅怀先烈。4月3日上午,400余名中小学生来到这里为革命先烈扫墓,在学校老师组织下,他们有序地来到烈士墓碑前,向革命先烈敬献花圈,表达崇敬之情。“今天参观了纪念馆,还听了李爷爷给我们讲刘胡兰的故事,感觉很受鼓舞,我们以后要更加努力,不怕困难,建设我们的家乡。”参加完活动的六年级小学生安卉茹向记者吐露自己的心声。
当地干部怀着对英雄家乡的深厚感情,表达了改变文水面貌的决心,大家表示,要义不容辞地弘扬“坚定信仰、严守纪律、彻底奉献、敢于担当”的新时代胡兰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勇气,建设和振兴胡兰家乡,努力把英雄的基因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上一篇:岳飞抗金的故事精选四篇
下一篇:红色故事2分钟简短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