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tqhjy.com--诗】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诗人与诗词情感的故事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一个根本性课题。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对自然的破坏和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使得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重新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问题尤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生态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学发展
前言: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面对种种生态危机的威胁,人类应该真正地自我觉醒和自我约束,做到人与自然的平等协调发展。
(1)树立生态自然观念
首先要树立起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是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由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和主导地位的形成,把人类看成为超自然的存在体,傲然凌驾于自然之上,将人与自然之间视“对立、对手、对抗”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主导下,人类任意地,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了对自然的极大破坏,导致了生态危机。今天,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反思,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起新的生态自然观:人是自然长期进化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他必须从自然获得生活的资源,时刻与自然进行着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高度相关的统一体;人类必须跟自然“共生、共存、共荣”和谐相处,
自觉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的调节者,使人类与自然共同进化协调发展。
其次要树立起自然有限观。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对于非再生资源,由于人类的利用,只会逐渐减少,不会增加。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不能任意索取,低效利用,随意遗弃。也不能进行盲目地、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的枯竭,应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维护生态潜力的范围内,以利持续利用。
三是要树立起自然伦理观。所谓自然伦理是把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传统道德的视野扩展到自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伦理关系来对待和把握,把人类涉及自然的行为作为伦理行为来规范。
(2)生态自然观中人与自然关系
在人类早期观念中,人与自然之间并不存在一种价值关系意义,无论是中国的儒教、道教和佛教,还是古希腊的哲学自然观,都以各种不同的理解或解释方式将人与自然纳入一个统一的整体之中。中国儒家的“天人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古希腊人的“小宇宙”与“大宇宙”和谐一致的主张,都表达着人与自然本质同一的看法。古人的这种人与自然一体的人性见识,导致了“万物与我
齐一”和“顺应自然而生活”的价值追求,形成了与自然宇宙保持和谐一致。
人作为人的存在,不像动植物那样直接以其他自然存在物作为表现自己生命本质的对象,也不是直接成为其他生命表现它自己本质的对象,而是以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为中介实现人是对象性存在物的本质;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通过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人类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给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同时也把自然界的本质内化为自我意识。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马克思生态自然观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首先,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历来是思想家、哲学家思考的最墓本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其次,劳动是人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控制。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这既要归结于人是自然存在物,更要归结于人所具有的特性,即能动的自由自觉性和实践性。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第三,解决环境问题需要实现“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 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社会关系为中介的,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基于此,为了解决现代社会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两大变革”的历史任务,强调“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理想和解”。 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也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了总体方向: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损害自然就是损害自己。人类存在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互惠互利的统一体。
(4)科学发展观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共处理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个基本特征之一,它和其它五个特征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如果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和谐 ,必将造成自然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经济无从发展,人民喝不上干净的水,呼吸不上清洁的空气,吃不上放心的食物,必然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自然规律办事,科学地利用自然,使之长久地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科学的生产方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核心,紧紧围绕两条基本主线展开,一是努力把握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其关系的合理性存在;二是努力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这与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思想的基本精神完全契合,二者都强调通过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协调来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下列解决方法
一.植树造林,故土养土,伐木需植树。植树造林,可以故土养土,慢慢解决过度地砍伐树木造成的森林快速减少、严重的"水土流失等问题,建立伐木需植树的机制,规划好木材砍伐区,砍一棵树,则要种植一棵新的树苗,这样,可以缓解自然的压力,并能够在几年、十几年时间,恢复原来树林的面貌。
二.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有些动物濒临灭绝,不单单是因为物种进化,更大的原因,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使得它们原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加速了它们的灭亡;又或者是因为人类对其的过度虐杀,使得它们的数量快速减少!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要禁止虐杀珍惜动物,严禁高价买卖珍惜动物。
三.废水废气的排放需经处理方能排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废水废气时刻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充斥着自然界,污染着自然界,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健康。要严格规范废水废气的排放,必须经过严格合规的处理,才能排放到自然界,才能避免进一步污染。
四.垃圾分类回收。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进行垃圾的分类回收,既能节约资源,又能保护环境,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很好的一个途径!
五.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人类每时每刻都消耗着能源,对能源的需求很大,所以,使用清洁能源、开发新能源,是势在必行的!
六.城市规划要得当。城市发展过快,城市建设用地的大量开发,使得原本就不多的森林、植被大量减少,动物们的居所被大量占据,不少动物就是因为生存环境的减少而面临灭绝的危机!所以,城市规划要得当,人类的居所和动物、植物的生存环境,要和谐分布。
七.海洋开发需适当。人类上天、下地,进行着人类的探索,而海洋,无疑是另一个探索的圣地。神秘的海洋,丰富的海洋资源,都吸引着人类去探索、去开发,可是,在开发的同时,也要注意适度开发,污染了海洋或者是造成海洋的破坏,最终迟到苦果的,也是人类自己本身。
八.制定严谨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对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和开发,先以有很多法律条文,可是,对于更加细致的、我们应该关注的方面,仍然要加强立法,并依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确实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九.大力宣传环保知识、渲染环保氛围。公益广告的大力宣传,为环保工作做了很好的推销。而且,人人环保、人人参与,全人类的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为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结语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历史的宝贵经验,是人类肩负着的重大使命与职责。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相互促进发展、相互扶持发展的良性循环,只有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持地球的青春活力,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早在二十年前,手机、平板电脑这些电子产品还是陌生的概念。现如今,它们都已经入了寻常百姓家庭。现在只需要我们动动手指,就能将思念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发送到千里之外的友人面前。可是,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是否促进了人与人之前的情感呢?
古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人与人之间的通讯异常不方便。写一封书信寄出去,往往要几个月才能收到。但是,古人之间却有着丰富充沛的感情,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亲人间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好朋友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以及恋人间的“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现在读起这些古诗,依然能感到当时人们内心对于家人、恋人、朋友的情愫。
可是现在呢,虽然联系越来越方便,但是人们之间的情感似乎并没有得到加深。打给爸妈的电话要么就是出去玩不回家吃饭了,要么就是生活费没了求支援。朋友们的聚会上,大家都是一人拿着一个手机在刷微博或者朋友圈,聊天变得越来越少。恋人间的对话也慢慢的变为,我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个好玩的笑话,给你看看;朋友圈里谁谁谁又晒了出去玩的照片好让人羡慕啊……
现在的网络如此发达,手机又是如此便携,导致大家已经对手机形成了一定的依赖。在外面朋友聚会,如果不拿着手机,总觉得缺少点什么。现在朋友间那种面对面,特别交心的谈话,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科技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怪现象。在网上,大家都愿意对陌生人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表达内心的苦闷与空虚。而在现实中,我们又喜欢将自己伪装起来,对身边的人设定界限,不再轻易的让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很多细腻的情感,我们更愿意将其锁在心中,却不告诉身边亲近的那些人。
慢慢的,我们可能会失去与人交流的能力,失去了表达内心感情的能力。我们会变成隐藏在手机与网络之后的人,朋友们都变成了一个个头像,他们的话语就是一条条状态。而当我们想发声的时候,也只能发条微博刷刷存在感了吧。
所以,适当的时候放下手机,关闭网络吧。和家人在一起坐下来好好吃顿饭,聊聊最近的生活情况。和好朋友出去踏踏青爬爬山,关心他们最近的工作可还顺利。和恋人在家享受一下二人时光,告诉她内心里的喜欢与爱恋。其实,离开了现代科技,我们能做的也许更多。向古人学习,用最原始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更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摘要:从古人的“天人合一”到今天的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相处关系早已经掌握,只是人类的行动滞后于思想或者是说行动的力度不够。我们应该树立科学的和谐相处理念,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B0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6-0053-02
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历史演化的产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不断地通过改造和利用自然,同自然界进行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恩格斯指出,整个自然界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1]。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应与自然保持和谐相处、协调进化的关系。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劳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曾经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类从事生产劳动活动,不可能赤手空拳,而需要有自然条件的客观物质基础。另方面,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物,依赖于自然、受自然的约束和控制,需要适应自然界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人还是一种能动的社会存在物,能动的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使自然适应人类发展,这就决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能动和受动的统一,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却是一个不断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人们只要稍一放松,自然就不会与人和谐相处,且会反过来报复人。在原始社会,人类被动的适应顺从自然,人与自然保持一种原始的和谐关系;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人与自然保持了整体的和谐,但同时也出现过一些阶段性、区域性的不和谐,比如过度的开垦砍伐、争水、争地引起的冲突和战争等;在工业社会,由于追求经济的“无限增长”和严重依赖大规模的消耗自然资源的生产方式,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对立,人与自然关系很不和谐;而到现在,人们认识到改造自然是必要的,但是不能把人摆在自然的对立面,于是从各方面着手,去建立新的和谐。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有条件的,也是相对的,类似于“否定之否定”规律一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地打破旧的和谐,再解决不和谐,建立新的和谐,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社会也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动态过程中发展的。
二、树立科学的和谐相处理念
马克思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2]他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2]从中我们得知,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的发展只有在保障自然界完整和繁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那么人类怎样才能与自然界建立和谐相处的关系呢?
(一)掌握并遵循自然规律
从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看,人的活动不能超越自然所能接受的限度,不能违反自然规律。所以,人改造自然绝不是反对自然的规律性,而是认清并且掌握自然规律,然后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界,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笔者所在的镇上,街道两边的房子外面都有一层厚厚的煤灰。晴天车子经过,路上的煤灰满天飞;雨天则是浓黑的污水在路上流,大雨过后,路上积满了黑泥。由于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到处开矿挖煤,以至有的地方整个都塌下去了,人们不得不搬出来。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1]恩格斯由此出发对人类进行了必要的警示:对自然的破坏最后等于破坏人类自己。他说:“因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1]。
这就是说,对自然的破坏最终还是破坏了人类自己。就像小河的水,在一般情况下,它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净化系统去污流进江河,江河水通过自己的净化系统去污流进大海的。可是如果每一阶段的污染都超过了他们自己净化的能力,那么就会出现如2005年松花江重大环境污染、2006年含镉废水排入湘江、2007年太湖蓝藻大规模的爆发、2008年酚类化合物污染盐城等危害社会和人民利益的事件。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之一。如果说生产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起点,消费则是它的终点。生产和消费之间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同时,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生产离不开消费,生产需要通过消费来拉动,消费也离不开生产,没有生产,消费就失去了基础。
1.严格控制人口数量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就在不断的消费。人类消费需求的增大,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随着人口的增加,人类消费需求在不断增大,这是人类消费需求绝对量的增加。在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下,人的消费需求越大,经济发展的速度一般也就越快,因而对自然造成的破坏也就越大。
1987年7月11日被联合国宣布为50亿世界人口,在短短的37年间,世界人口就从1950年的25亿猛增到50亿,4年之后,1991年7月11日,第2个世界人口日,世界人口就达到54亿,1999年10月,达到60亿,世界人口正以每年8000万猛增。我国人口到2000年为12.95亿,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人口就要达到16亿。当我们每个中国人还在欢呼地大物博的时候,我们可曾算过,以我们的人口基数分配,我国人均水资源、土地面积、耕地面积、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分别为世界水平的1/4、1/3、43%、17.2%和12%[3]。所以,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系上来看,我们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从改变人口数量的角度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促进消费。
2.建立合理的消费方式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生活质量来看,人类消费需求呈现出了不断递进攀高的趋势,这可以看做是人类消费需求相对量的增大。当然问题不在于人类有需求,而在于人类有不合理的需求及其消费行为。合理的需求是满足人的生产和再生产的需要,而不合理的消费需求,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加重了对自然的破坏。
在春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亲友聚会还是同事同学聚会,为了打牌安静舒服,就会在酒店里包房。由于大趋势是这样的,要订房最好还是提前几天,有的甚至是春节前就订好了。此时的用电达到了顶峰,所有的空调、热水器、电视机都开着,设备跟不上的小酒店,夜里居然停电了三次。这些现象表面上促进了酒店行业的发展,但却给电荒的局面增加了额外的负担,仅从用电这一方面来说,就已经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我们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培养节约资源的良好风尚,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
(三)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保政策
要结合国情加大自然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地方法规的建设和执法力度;要让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危害生态平衡、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主体承担相应的法律赔付责任,让那些享受经济利益的人付出生态环境的恢复成本,让生产者自觉追求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让消费者自觉选择环保的消费方式等。
有学者在美国发现,如需砍伐树木,必须提出申请,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由有关专业部门来砍伐,不经批准私自砍伐是违法的。而且批准后每株树还要交一定的费用。他们的砍伐方式也很特别:从树梢开始,先小枝,后大枝,再树干,且均截成大约50cm长的树段,然后用大马力粉碎机就地粉碎后覆盖在地表,使其最终被植物再利用。美国虽然有大量的森林资源,但并不开发利用,所需木材大多是从加拿大等国进口。我们还徜徉在地大物博的说法里,乱砍滥伐到处可见,我们不仅要做到有法可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四)改变政府的绩效观
在我国的社会发展中,政府行为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政府在组织和规范企业和公众行为时,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和计划,应坚持兼顾均衡和效率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各自的价值取向、利益追求和社会功能,在此基础上,既有所激励,又有所整合,努力营造政府行为主导下的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博弈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赢”的格局。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像工业废水排放问题,难道真的只有当已经出现水污染,电视曝光了,地方政府才发现有一个这样的化工厂在本地吗?那刚开始这个厂的经营许可证从哪里来的?工商部门和环保部门都干吗去了?难道这么多化工厂都是没有报税的地下工厂?还是没有处理好地方经济的关系。因为把那化工厂关了,税收没有了,当地人工作丢了,地方经济没上去,领导绩效没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决定》还要求我们“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我们要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使我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2-51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6-297.
[3]张云飞.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高校理论战线,2004,(06).
[4]赵元根.美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J].中国水土保持,2006,(02).
时代的发展,无数先哲为我们所留下的智慧、真理和人们不断的探索发现,创新,人类的步伐正大步地向前跨进!
汽车的发明无疑大大方便了我们的出行,带来许多便利.航空、轮渡、火车等等事业的日益壮大;农业上的惊人成就;家庭居室里的用品和机器不断人性化,还有许多发明都为我们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电脑更是一项跨世纪的创造,我们生活离不开它,也越来越依赖它.电脑能轻而易举地帮我们完成操控许多东西,能够精准的计算出我们想要的数据,达到我们出于多方面的需求……人类无穷无尽求知的欲望,是带动着我们毫无畏惧地面向一切谜团.将视野放向那遥远不可知的宇宙,将心灵放在无尽的未知上.
上天赋予了我们智慧,注定要让我们去探索.科技这一词被人类所创造出来,也注定要为我们带来美好的未来!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地球我们赖以生存栖息的一片净土却遭受着破坏.科技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汽车是人类如今普遍所用的交通工具,却需要大量的汽油的供应.汽车为期,矿物不受节制得开采,树木不断地被砍伐等等使得地球饱受摧残.温室效应在全球蔓延,使天气变得酷暑难当,雪山开始融化,美丽的风景在悄悄离我们远去……
这一切的一切,又何尝不是拜我们人类所赐?在追求美好未来的同时,我们应该先保护自己的家园.而不是用一切手段去达到对生活的更高需求却不考虑带来的后果.如果毁了自己的家园,所有做的一切到头来还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上天赐予我们这一片家园,是要我们去守护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让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同时要我们用自己的科技去保护自己的家园,让它变得辉煌灿烂,成为宇宙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们面对面,而你却在玩手机。”虽是戏谑之言,但也道出了我们这个科技高速发展社会背后的隐患与阵痛——科技正悄然疏离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的人不以为然,提出了异议。他们认为,科技的发展恰是增进了人际关系,使得每个人都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通过互联网与其他高新科技组成的一个共同体,时刻联络分享,又怎么会导致人情冷漠,情感疏离呢?
其实,虽然物质生活上的联系愈发紧密,但科技的进步却逐渐分割着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将我们苦囚于一方小小的天地之间。西方哲人曾言:“我们心中有一份巨大而荒凉的孤独,就算我们的生活因科技而互相串联,成为一个看似庞大的整体,倘若精神不能自由呼吸,彼此交融,我们仍旧是孤独的个体。科技所联系的不过是没有灵魂的空壳,一具具行尸走肉罢了,而我们只能隔着冷冰冰的屏幕,追寻看似触手可及,却永远无法拥有的人情温暖,着实可悲!
科技给予人们便捷的途径,然而人们总有一种难以剔除的劣根性——对于轻而易举获得的事物从来不加以珍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变得浮躁而程式化,时刻的交流总是充斥着急切的心情。四五个聊天窗口同时工作,手指与大脑同时飞速运转,字句如匹练般泄出,事后还为自己的妙语连珠而自鸣得意,试问这样的交流所传达的情感与内涵,真的到位了吗?
《从前慢》中写道,“从前书信很慢,车马也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那个科技不甚发达的年代,如豆灯光下的字斟句酌,饱含情思的那封尺素,穿越万水千山的阻碍,历经时光的洗礼,最终送到手中时,其中蕴含的深厚情感,又岂是如今轻敲键盘能够比拟的?但是,我们不可能主动退回那个落后的时代,历史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带给我们的是前所未有的良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颗安稳而不浮躁的心灵,一颗能够冲破人与人情感壁垒的心灵,唯有如此,我们方能真正利用好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疏离的人心方能重聚。
因此,下次与家人相聚用餐时,不妨放下手中的手机,就如同卸下了一身冰冷的铠甲。科技带给我们的是温暖,亦或是冰凉,都取决于我们自己本身,毕竟饭局上的微笑与体贴,比躲藏在屏幕后的冷漠要更加温暖人心。
上一篇:中国唐诗国旗下讲话集合8篇
下一篇:字数最少的现代诗汇编8篇